埃赫那吞改革的背景,内容,失败原因和作用如何?

2025-04-14 03:52:3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埃赫那吞改革

1、背景: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 ,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 ,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2、内容:埃赫那吞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Amen)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并没收其庙产全部转交给阿吞神庙,树立阿吞神(Aton 原为上埃及地方的落日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

3、原因:以阿蒙神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而且根深蒂固;改革内部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策略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和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人民群众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相反,修建新都使他们的负担加重;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4、作用: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埃及与赫梯争霸

1、背景:公元前14世纪中叶,近东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埃及忙于宗教改革无暇顾及叙利亚地区的事时,赫梯迅速崛起,在其雄才大略的国王苏皮卢利乌马斯一世(Suppiluliumas I)的率领下,为掠夺土地、奴隶,尤其是控制近东地区的重要商道———锡道,他连年南征北战,积极向叙利亚推进,逐步控制了南至大马士革的整个叙利亚地区,沉重打击了埃及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2、过程:争夺叙利亚、守株待兔、攻克卡迭石、缔结和平条约。

3、结果:印欧人的一支伊里利安人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赫梯,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各臣属国家纷起反抗,赫梯国家迅即崩溃,至公元前8世纪,完全为亚述所灭。埃及在拉美西斯三世时期,虽然顶住了“海上民族”的冲击,但其国势也已日薄西山了。

4、影响: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是迄今有和约传世的最古老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卡迭石之战是古代军事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之一,战后缔结的《埃及赫梯和约》是历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三、古埃及文明对人类的贡献:

古埃及人除以建筑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及制造木乃伊而闻名天下外,还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东西。创造的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字母的影响很大,而希腊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此外,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阿蒙神庙等建筑体现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数学知识,在几何学、历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四、衰落原因:

1、军事技术落后,埃及的国祚已经很长了,与其长期争霸的亚述、巴比伦、赫梯都先后灭亡了。埃及作为一块活化石能挺到波斯大帝国的崛起已属不易、埃及的军备水平总体上还是停留在上古时代,与盔明甲亮,组织严密的波斯军队相比差距大了去了。

2、一个政教合一的坟墓文明,社会生产力被神坛,巨冢和统治阶级对来世的追求所消耗、没有最终发展变革前进。

扩展资料:

古埃及文明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三世纪的曼涅托,将从美尼斯开始至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止的埃及历史分为三十个(或三十一个)王朝,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金石并用时期,约公元前4500—3100年)

2、早王朝时期(1—2王朝,约公元前3100—2686年)

3、古王国时期(3—6王朝,约公元前2686—2181年,又被称为金字塔时期)

4、第一中间期(7—10王朝,约公元前2181—2040年)

5、中王国时期(11—14王朝,约公元前2040—1786年)

6、第二中间期(15—17王朝,约公元前1786—1567年)

7、新王国时期(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1085年)

8、第三中间期(21—25王朝,约公元前1085—664年)

9、后王朝时期(26—31王朝,约公元前664—332年)

10、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从第1到第4时期,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朝出现的时期,第5至第7时期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期,第8至第10时期是埃及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下的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埃及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赫那吞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埃及与赫梯战争

回答2:

改革背景 (1)在外,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埃及的统治者不仅赶走了希克索斯人,还进行了一系列对外侵略战争,帝国逐渐走向了其强盛的顶点。 (2)在内,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 A 在财富上阿蒙集团的势力及影响:历任埃及国王总在征服中将部分战利品奉献给神庙,神庙的财富不断增多。控制的全国大部分土地,奴隶等财产。 B,政治方面: 不再甘心作王权的附庸,而想控制王权。甚至王位继承,企图扶植傀儡上台,他们企图插手王位继承,不让有宗教叛逆之心的阿蒙霍特普四世继承王位,企图扶植一个对祭司言听计从的傀儡上台。这使阿蒙霍特普四世(前1379~前1362在位)对阿蒙祭司再也无法容忍,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同阿蒙神庙势力进行公开的斗争,大刀阔斧地掀起了一场宗教改革。阿霍特普三世霍特普三世霍特普三世霍特普三世(改革前奏改革前奏改革前奏改革前奏) 早在埃赫那吞改革之前,阿蒙集团对王权政治的干涉已很明显,虽然我们在讨论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但其父亲阿蒙霍特普三世对其的影响,作为埃赫那吞改革的个人原因我想是不可忽略的。 阿蒙霍特普三世违背祭司的意愿,娶了一位出身平民的女子泰伊为自己的王后。以往的国王婚配往往受到阿蒙祭司的干涉,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婚姻中破除传统的举动,显然是对阿蒙僧侣影响力的贬抑。不仅如此,阿蒙霍特普三世比图特摩斯四世更加明显地表达了对阿吞神的崇拜。他在底比斯为阿吞神修建了一个豪华的神庙,他的卫队用阿吞神的名字命名。阿蒙霍特普三世曾为王后泰伊修建了一个游乐湖,他同王后一起乘坐一艘名为“阿吞的闪光号”的游艇泛舟湖上,其用意也是十分清楚的。 我想这可以归为埃赫那吞改革的前奏里 起用新官 赫那吞即位后,起用了一批新的大臣,换了新的宰相,又从下层官吏中提拔了一些资历较浅的新官吏,使他们成为自己政权的支柱。比如负责宫廷朝仪的长宫麻伊,本为地方上小奴隶主家庭出身,这在祭司把持大权时期是难以想象的 神教,打击阿蒙神,迁都,改名 2.内容(1)他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没收其庙产,还要借清除阿蒙神庙僧侣贵族之机,靠行政命令将千百年来古埃及人崇拜的其它的神一扫而光,树立阿吞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 (2)在底比斯和全国各地以及叙利亚、努比亚大建阿吞神庙。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下令从一切纪念物上抹掉阿蒙的名字 ,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有益于阿吞者),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 (3)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 ,废弃旧都底比斯 ,由祭司选出个良辰吉日,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并带各自家眷奴仆,以及保卫京师的卫戍部队,浩浩荡荡的迁至至尼罗河东岸的动员几十万劳工建设的新都阿马纳,取名为埃赫太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 文学艺术领域 埃赫那吞酷爱颂歌和雕刻艺术,宗教改革在文学艺术领域也有所反映。他在文学艺术领域推出一批具有新的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涉及了文学艺术、国家行政等方面。埃赫那吞所倡导的雕刻和绘画完全是一种新的风格。他以前的国王,形象大都是神秘的、完美的。而埃赫那吞的造像则反映了人性化的一面,与孩子玩耍、拥抱妻子,这些都在艺术上有所反映。而这些画面往往有一个光芒照耀的太阳为背景。他的家庭成员的头颅都表现得又大又长,其中也包含着特殊的宗教意味。他还主张摈弃已臻成熟的语言形式,倡导将方言、口语书面化,他自己还以这种要求创作《阿吞大颂歌》,来赞美阿吞的伟大,描述阿吞的创造力,同时也歌颂作为阿吞儿子的埃赫那吞 结果结果结果结果 王后离开两年后,埃赫那吞在众叛亲离中去世,年仅9岁的王子图坦哈吞即位。首都迁回底比斯,并为阿蒙神庙僧侣彻底平反,归还庙宇财产,由国库对一些被处死的僧侣的家属和致残的僧侣进行赔偿。吐坦哈吞(意即阿吞的鲜活形象)的名字也改为吐坦卡蒙(阿蒙的鲜活形象) 支持改革的涅木虎,阿吞神的信徒都遭到了严重的迫害和报复 9年后图坦卡蒙(18岁)突然死去,原因不明。昔日的由聂木虎出身的马伊成为法老 埃赫那吞的改革完全被废止,煊赫一时的埃赫塔吞城也被荒废掉,湮没在北非的尘沙中。 3. 失败原因的窥探 : 归结为各种势力的强烈反抗,以及自身力量的薄弱 (1) 世俗贵族 埃赫那吞虽然以国王的身份领导了这次改革,但是仍然遭到神庙祭司势力和站在他们背后的世俗贵族的激烈抵抗。他们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不会同意改变带给自己财富和光荣的旧制度,因此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改革。反对改革的势力极为强大而富有经验,这些反对改革的力量还勾结起来,在西亚鼓动埃及的属地反叛埃及,甚至图谋刺杀埃赫那吞以终止改革的进行 (2) 军队 改革期间,埃及的对外战争停止了,军队得不到战利品,更得不到赏赐,因而军队对改革逐渐产生对抗情绪,对改革丧失了先前的热情而不再支持改革。军队总司令郝列姆赫布借口军务繁忙而拒绝到新都埃赫太吞去。军队的离心使埃赫那吞的事业丧失了坚强的后盾,对改革无异于釜底抽薪。。 (3) 民众 民众没有从改革中得到任何实际的好处,相反却因修建新的首都而加重了负担。埃赫那吞将自己打扮成另一个神的儿子,但这套神学机构刚刚建立,还不可能强大到维护统一,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信仰上引起了一定的混乱。人们对信仰的改变也不会习惯,他们对改革缺少热情 (4) 埃及属地 赶走希克索斯人后,埃及帝国达到鼎盛时期,而埃赫那吞改革,因忙于内部斗争而无暇顾及其在西亚的属地,于是一些属地宣布独立,另一些则被乘虚而入的西亚强国赫梯所吞并。仍然忠于埃及的一些属国的王公们曾多次求救于埃赫那吞,要求得到保护,但埃赫那吞将全部精力用在改革上,无暇顾及这些忠实的属地王公,甚至还指责他们干扰了改革。这样,埃及的西亚属地陷于一片混乱,国内的反对势力又以此大做文章,使改革更加被动。 (5)改革派内部 改革内部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策略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和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这一切导致改革陷入困境。埃赫那吞在统治后期,因顶不住巨大的压力而开始动摇妥协,他派共治者施门克赫卡勒去底比斯当人质,希望能够得到持不同政见者的凉解和信任,施门克赫卡勒在底比斯一直到死也未再回埃赫塔吞。 王后纳芙蒂蒂一直是改革中的支持者,对埃赫那吞的改革一直起到积极作用,协助丈夫治国,法老一家向来以夫妻恩爱著称,后来也因与埃赫那吞发生了不和,而从王宫搬出,迁到城北的另一个王宫去住,至死也未曾见面,这使埃赫那吞众叛亲离,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5) 埃赫那吞个人原因 在这次王权与神权的正面交锋中,埃赫那吞脱离现实、一意孤行在现代人看来,埃赫那吞可能是一个宗教狂,甚至类似希特勒、萨达姆的暴君、妄想家。 埃赫那吞迁入新宫后便无心朝政,整天陶醉在宗教生活和宫廷生活中,政事由麻伊掌管,军事托付给赫伦希布。这俩人因为与阿蒙僧侣贵族有利害冲突,因而很是卖力。埃赫那吞本人则疏于朝政,对下放松监督,于是统治日益松弛,国家机器像一驾陈旧的马车,虽能运行,但运转不畅 (6) 已形成的传统 埃及本身为一个多神教的国家,这源于埃及十一个农业帝国,他们队很对自然景物或则现象都有崇拜。并且对于阿蒙神的崇拜飞一朝一夕之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蒙神成为全国崇拜的主神已有几百年的时间,在精神上统治了埃及。“依附于神庙、与神庙有联系、其利益与之有关的阶层、阶级或集团,为数众多。 关于埃赫那吞改革失败的原因,田德全主编的《世界古代史》认为埃赫那吞改革失败是“由于当时阿蒙祭司集团等反对派势力强大,而改革又是由少数人强制推行,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之营建新都和修筑阿吞神庙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废除地方神也违背了广大群众的意愿。” 《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主编朱寰认为埃赫那吞改革实质是“一场以法老为首的中央集权与阿蒙神庙僧侣集团为首的地方分裂势力的斗争,也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世俗贵族与僧侣贵族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法老依靠的是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并没有得到广大下层人民的支持。因此,当面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还具有强大势力的阿蒙神庙祭司集团进行反扑之时,改革即遭到失败。

回答3:

一、背景:

图特摩斯三世和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神庙的僧侣集团势力逐渐增长 。僧侣贵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物质财富,而且常常左右政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后,为了打击僧侣集团势力和世袭权贵 ,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依靠中小奴隶主和新兴的军事贵族 ,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2、内容:
埃赫那吞禁止崇拜传统的阿蒙神(Amen)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闭阿蒙神庙,并没收其庙产全部转交给阿吞神庙,树立阿吞神(Aton 原为上埃及地方的落日神)为全国崇拜的唯一的太阳神。阿吞神庙在埃赫那吞、孟斐斯、努比亚、底比斯、中埃及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相继建造,但即使在首都,民众依然崇拜托特神和苏贝克神(Sobek)。为了消除阿蒙在人们思想上的影响,埃赫那吞下令从一切建筑物上抹掉阿蒙的字样 ,并在其统治的第5年,把自己带有“阿蒙”字根的名字阿蒙霍特普(意为阿蒙满意者)改为“埃赫那吞”(意为阿吞的光辉),并赐予王后以涅菲尔涅菲拉吞之名(意为美中之美是阿吞)。埃赫那吞统治的第6年 ,为了摆脱阿蒙神庙祭司的控制和影响,他将首都迁至埃及中部的阿马尔那,取名为“埃赫塔吞”(Akhetaton 意为阿吞的视界)。他统治的大概第九年或第十年,在文字书写中先前用来象征阿蒙神的公羊符号也被废止 。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并在新都大力兴建阿吞神的庙宇、雕塑和他与王后的像。
三、失败原因:
以阿蒙神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十分强大而且根深蒂固;改革内部分裂、埃赫那吞的某些策略失误,使原本支持改革的军队和官僚奴隶主离开了改革,从而削弱了改革阵营的力量;人民群众也没有从中得到好处,相反,修建新都使他们的负担加重;埃赫那吞的接班人过于软弱,背弃了改革。
四、作用:
它沉重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提高了自由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的思想。在改革时期,造型艺术与绘画冲破了传统模式,追求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形象生动,焕然一新。在文学上,创作了歌颂阿吞和埃赫那吞的不朽诗篇,如《阿吞颂诗》等。在埃及文学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