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运行过程中,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是

2025-04-29 00:03: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1、建设法治政府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机制,以严格完善的制度克制“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三拍式决策的任性与随意。

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2、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权责不明、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是当前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突出问题。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复杂艰巨,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全力推进改革深入进行。

3、建设法治政府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则,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监督机制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作用,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作制约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4、建设法治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避免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近年来,为了推进政务公开,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立法形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实现了政务公开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要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扩展资料

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需要从下面几方面用劲发力

“法律的高效实施,依赖于守法观念的形成,而守法观念的形成,首先就要求政府严格依法办事。以守法、高效、廉洁的政府带动社会守法氛围的形成。”张志铭认为。

马怀德也指出,法律有效实施,严格执法是关键。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行政行为于法有据,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应整合执法机构、充实基层执法、强化综合执法,做到严格高效执法。

同时,他还提出,保证法律的高效实施,需要合理的激励评价制度和严密的有效监督。“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形成全天候立体监督模式,让执法者须臾不敢忘记法定的职责,司法者丝毫不敢违背法律准则,确保法律的严格、公正实施。”

杨建顺提出,高效的法治实施体制,要做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分层治理才能达到高效。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应一体建设,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要分层治理,即法治国家需要考虑什么问题,法治政府需要考虑什么问题,法治社会需要考虑什么问题。这样才能高效、有针对性地把法律实施到位。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认为,司法公正已经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观察:靠实施维护法律权威

参考资料:人民网-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回答2:

1、建设法治政府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是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必须建立健全政府决策机制,以严格完善的制度克制“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三拍式决策的任性与随意。

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2、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权责不明、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是当前我国行政执法过程中突出问题。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复杂艰巨,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全力推进改革深入进行。

3、建设法治政府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这是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则,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会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我国现行的权力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要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这些监督机制对权力运行的制约作用,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作制约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4、建设法治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公开透明才能避免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近年来,为了推进政务公开,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

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立法形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实现了政务公开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要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扩展资料

法治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理念上,法治意味着一个动态实现的系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最基本的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志铭表示,在现实中,往往会出现政府不守法、司法不公、公民信访不信法等与法律实施常态相左的现象。因此,真正在理念和制度上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让法治体系高效运行,事关法治体系和依法治国的兴衰成败。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看来,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议题。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取决于多重条件,如“法律必须公正而且有权威性,得到人们的信赖,得到人们的崇尚信仰;执法机构必须权责清晰,执法人员素质必须良好,能够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有一套确保法律实施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一套完善的监督救济机制,其中司法监督和舆论监督至关重要,”而这每一步都与法治实施密切相关。

早在2011年,我国就已经宣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就意味着,“在基本建成法律体系之后,就应该强调对现有法律体系的充分尊重。这个法律体系,就应该成为我们所敬畏的规则和行动指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建顺认为,法律的实施,首先要有法,在有法、知法的基础上,法治实施就是一个尊重法律规则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后,法律的实施就是法治体系的中心环节。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还能促进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司法适用领域,效率与公平一直受到关注。“在现代法治中,程序公正是正义的核心。而说到程序公正,就必然要考虑到司法活动的效率问题。

因为司法公正有一个时间的维度,不必要的拖延迟误,会丧失程序的有效性,进而损害或丧失实体公正。”张志铭谈到司法公正与效率时认为,只有把公平与效率并举,追求有效率的公正才符合司法的一般规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就是要追求司法的公正,即以高效促进公正的实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观察:靠实施维护法律权威

回答3:

守法 法的遵守
个人理解是因为只有每个人都去认可并遵守法律,法律才有生存空间,得以实施和实现。如果每个人都不理会法律,法律就不能去实行,失去效用了。
其他的几个过程:
制定(立法)不能保证法律实施,是法律运行的起始和关键。
执行(执法)最大量和经常的工作 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