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1100摄氏度时,Wc=0.4%碳钢能进行锻造,Wc=4% 的铸铁就不能锻造

2025-02-26 01:35: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这种情况下是钢和铸铁的问题,
钢加热到1100时是奥氏体组织,具有可锻性。铸铁的碳主要以片状石墨形态存在,断口呈灰色,简称灰铁。熔点低。一锻就碎了。。。
望采纳

回答2:

玉钢  日本刀的材料钢,被称作和钢(わこう?,Wakou)或玉钢(たまはがね?,Tamahagane)。这是一种用日本传统土法炼成的钢。  冶炼过程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富铁矿之外,古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松炭]的燃料(注:即是把紫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1200℃(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1538℃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佐仓炭],遗憾的是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以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长时间保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在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仍绞尽脑汁地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冶铁技术。铁矿和木炭混合后只加热到不超过1000℃,铁矿石被一氧化碳还原成铁,此时还原的铁无法融化成液态。固态的单质铁在这样的高温下,又会和一氧化碳发生渗碳反应。按照铁碳合金相图,此时的铁虽然只能溶解1.5%~1.7%的碳,但是最终的铁的含碳量却不取决与此。最终的含碳量取决于炉气的碳势和加热的时间。这是因为只要炉气的碳势足够,铁中的碳浓度超过了溶解度后,多余的碳可以渗碳体的形式存在,而渗碳体的碳百分比是6.69%。冶炼冷却后得到的铁块像海绵一样成多孔状,又称为海绵铁。  把海绵铁敲成小块。再以目视依照其断面的光泽只挑出含炭在1~1.7%左右且杂质较少者称之为玉钢。由此可见,玉钢可以说成一种低温冶炼的块炼钢。  虽然日本拥有富铁矿,但是这种土法冶炼钢现在看来,其品质实在是不敢恭维。由于是固态冶炼,海绵铁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变成炉渣而漂浮分离出来。而且冶炼配料时,有时人为的加入一些石英粉,使这种海绵铁的非金属夹杂非常的严重。海绵铁不是均质的铁块,因为不会象液态冶炼那样各部分相互融合而成分均匀。所以即使是初步遴选的玉钢,其内部的含碳量和其它成分的分布也极不均匀。  去除杂质,精选  经初步遴选的玉钢,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玉钢。现代钢厂冶炼出的钢材没有和玉钢相对应的牌号,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冶金技术的倒退。这是因为初选玉钢的含碳量实在是范围太大了:它跨越了从螺纹钢筋>0.25%,汽车齿轮0.25~0.5%,弹簧0.6~0.8%,锉刀(1.0~1.2%)到玛钢水管接头(含碳约1.7%)的所有钢铁牌号,并且包含一些人们并不想要的非金属夹杂的材料。  所以还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称为“水减”的过程。这是一种通过热处理去除杂质,进一步分拣不同含碳量材料的手法。它虽然采用了淬火为手段,但显然与热处理的目的不同,所以把它称为热处理不准确。  工匠将加热后的玉钢用钢锤打成扁平的厚度为约5mm的薄片。钢片成形后,刀匠会用水将其急速冷却,钢含碳量多的部分会因为淬火造成过大内应力而淬裂剥离。含碳量较低的部分,不易淬硬,有较好的塑性。  这是因为淬硬的程度是和淬火温度、加热时间和含碳量密切相关的。含碳量越高,可以淬硬的淬火温度就越低。比如含碳量1.0%以上的钢,在770℃正常时间加热即可淬硬。而含碳量0.35%的钢,在这个温度下加热属于半马氏体(半麻田散体)淬火,淬火后的硬度就不高,加热时间短时,甚至不能淬硬,需要提高到850℃。刀匠只要采用较低的淬火温度和较短的加热时间,并且把握的得当,就可以将含碳量合适的材料淬硬而利于破碎分离。  淬火后的玉钢,需要进行一步日本工匠叫做“小割”的工序。将钢料打碎成 2 到 3 cm 长短的细块。不碎的部份就是含碳量过低。   可以大致得到的玉钢的碳含量约为 1.0 到 1.7%,左下铁约为 0.7%,庖丁铁约为 0.1 到 0.3%。  把淬硬的薄片敲碎成小块的方法,还可以有效的分离钢片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这是因为破碎会发生在非金属夹杂物造成的缺陷处。而玉钢的非金属夹杂物通常比较集中,没有夹杂物的部分的玉钢还是比较纯净的。在随后的锻造中,这些处在碎片边缘的夹杂物会因为铁表面氧化剥落和自身缺少塑性的原因而脱落分离。尽管如此,玉钢的残留的非金属夹杂物还是非常令人担心的,所以用玉钢打制的刀必须经过反复的折叠锻炼,将夹杂物造成的缺陷沿着刀的纵向拉长变细,防止淬火或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