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有64名援助坦赞铁路的职工牺牲,另外还有一名牺牲在从中国开往坦桑尼亚的船上,所以其实一共是65名。这里有47人,赞比亚还有17人。”带领我们来到这里的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翻译周文应告诉我们说。整个墓园大概有3个篮球场大小,周围用1米多高的砖墙围着。在墓园的角落里,我们发现了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坦桑尼亚政府为墓园配备了专门守护人员,而墓园里芳草萋萋——似乎很久没有人来整理过了。在墓园的中央,有数十块水泥筑成刷着白漆的墓碑整齐而宁静地挺立着——虽然墓碑只有大约50厘米高,却骄傲地指着天空。有的墓碑前还留着花圈——虽然已被阳光和风雨夺去了光彩,却依然流露着远方亲人的思念。不知是谁在一块墓碑前留下了一枝玫瑰,花瓣已经褪色,在风中微微抖动着,把忧伤撒满墓园的同时也似乎要将我们带回到30多年前那个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艰苦的环境和生活
他们为何要千里迢迢来到这异国的土地上?这似乎是所有故事的源头,而要追寻它,我们必须回到1965年。那一年的2月17日,中国迎来了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尼雷尔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渴望在两个国家之间修一条铁路,这样,刚刚独立的内陆国家赞比亚就可以不必通过被西方控制的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而将本国的铜矿石运往海外,而尼雷尔也希望有一条铁路将坦桑尼亚南部的矿产运出来,发展经济。尼雷尔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及苏联,但均遭到了拒绝——似乎没有人愿意把巨大的精力和金钱花在这样一条修建难度大而又不会带来什么利益的铁路上面。于是,尼雷尔抱着尝试的态度,找到了中国政府。出乎尼雷尔的意料,当他试探性地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援建坦赞铁路的要求时,得到了豪爽的同意。
1968年,第一批中国工程师到达达累斯萨拉姆,开始勘测工作。为了完成勘测任务,勘测队员们要用脚一步一步地把铁路将经过的路线至少走上三遍:坦赞铁路总长为1860.5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勘测队员们在1968年4月到1970年6月的两年间在非洲大草原和原始森林里至少走了5581.5公里。充满着野兽、蚊虫和疾病的非洲原始森林曾被称为绿色沙漠,它在漫长的历史中,阻隔了非洲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交流,如今,中国的勘测人员却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气概从这里穿越。“人烟稀少,野生动物多,而且疟疾流行。有一种采采蝇,人被咬了就睡过去再也不能醒来。还有一种小虫,从人的毛孔中吸血。”那段往事依然清晰地留在老周的脑海里:“当时酱油是一种奢侈品,我们吃的是酱油膏,拿它和水兑起来吃,而吃一次新鲜的蔬菜就跟过年一样。还有就是可供饮用的水少,都是死水潭,水的颜色是乳白色的,烧开了喝还拉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