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潮起潮落也好,说事物都有发展规律也好,中国的戏曲也曾经兴盛过。明末清初的苏州曾经有万人拍曲(演唱昆曲)的景象;三四十年代的京剧演员风光无限。。。即便是现在,昆曲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文化物质遗产。
戏曲的不兴盛主要是近几十年的事。最粗浅的原因有几条:
剧团国营,工资制。一个剧团中演员不仅要养活自己和行政冗员,还要听从外行行政人员的指手画脚,很多剧目禁演失传。
名演员被卷入各种政治风浪之中,难以展现艺术才华。
文革前后,传统剧目彻底停演,众多戏曲名家含冤而死,演员出现断层同时也失去了一代观众。
改革开放后,各种艺术和娱乐的出现,分流了很多观众。
学戏苦,成才难,不能一炮而红的因素使得很多人不愿意学戏,后继无人。
经济大潮中,使得当今的演员追名逐利,不增加自身修养,急功近利,难以出现精品和大师。
满足猎奇心理,混淆视听,将一些不入流的歌手、老外包装成戏曲名伶,降低艺术品位。
其他门类的外行导演,打破戏曲数百年的规律花大价钱搞一部只演几次后就束之高阁的面子工程,沽名钓誉。。。
因为外力的作用,打破了戏曲原有的规律。戏曲在民国所谓军阀混战时期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到了新的朝代,由于统治者过于强势,且极端狂妄,胡作非为,导致戏曲不兴盛。
这种外力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强势干预,什么都要管,禁止了一批戏,瞎改了一批戏,确立了编演现代戏的主导方针,现在又出现为了评奖而乱排没人看的新戏的情况
二、文革,造成了十年的观众断层,就此再也弥补不上,将来也不可能接上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