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弗雷得利克·肖邦
又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职业:作曲
所属地区:波兰
生日:1810年3月1日
称号: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钢琴诗人
1810 年生於波兰华沙近郊小镇泽拉左瓦�6�4沃拉村,父亲是法国人,从事教师工作,母亲是波兰没落贵族後裔。因此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萧邦是波兰人,但是从身世看来,萧邦其实具有法国血统,而且萧邦一生前二十年是在波兰度过,後二十年则生活在法国,波兰和法国两个国家对於萧邦的性格以及作品风格都具有相当程度影响。萧邦父母一共生了四个孩子,萧邦行二。虽然家境并不富有,但是父母总是想办法给孩子们舒适的生活,因此萧邦的童年非常愉快。萧邦在三、四岁时即经常自行玩弄家里的钢琴,父母见他对音乐如此有兴趣,开始教他一些基本音乐知识。
萧邦六岁时随钢琴师齐尼夫学琴,萧邦进步神速,八岁时公开演奏了一首协奏曲,自此被视为音乐神童,成了华沙上流社会宠儿。
十二岁时萧邦拜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为师,原本想学作曲,但艾尔斯纳却看出萧邦具有独特天份,因此并未用传统刻板的作曲法限制他的思维,没多久艾尔斯纳便停止对萧邦传授,萧邦以後也就没再正式向其他老师学习过,一切都是靠自己摸索。萧邦日後被乐评家批评在管弦乐写作上有缺失,其实也正反映出他作曲技法训练不足。不过若从另一角度来看,萧邦能够跳出传统作曲法则的束缚,依著自己的天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钢琴音乐,却也不能不归功於艾尔斯纳的慧眼。
十五岁时萧邦首次出版作品,并积极从事演奏活动。十七岁时以一首采自莫扎特歌剧 " 唐 . 乔凡尼 " 的变奏曲,赢得舒曼传颂至今的乐评:「绅士们,请脱帽……一位天才,……我在萧邦伟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标和他的大师级作品前俯首」。十八岁前往柏林举行了几场演奏会,也弹奏一些自己的作品,获得相当好评。十九岁时首度前往向往已久的维也纳,维也纳音乐界对他颇表欢迎,使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他返回波兰途中,又游历了布拉格、德勒斯登等地,增广不少见闻。二十岁时萧邦再度拜访维也纳,当抵达维也纳没多久便爆发波兰抗俄战争,和他一同到维也纳的朋友都相继回国参战,萧邦希望随友人一起回国为祖国效力,但父母认为他体格太弱恐怕无法适应军旅生活,要他继续留在维也纳。
由於奥国支持俄国,维也纳人民多半不敢再和波兰人接近,萧邦因此失去举办演奏会的机会,也丧失了经济来源。萧邦在维也纳面临生活困境,亲友也都因身陷战争无法提供救济,所以生活相当拮倨。1831 年 7 月萧邦决定离开维也纳,当行经斯图卡特时听到波兰革命失败、华沙沦陷的消息,在悲痛下创作出 " 革命练习曲 "。
九月间抵达巴黎,并认识了麦亚白尔、罗西尼、贝里尼、白辽士及李斯特等作曲家。当萧邦初抵巴黎时,李斯特已是巴黎乐坛上的知名人物,他对萧邦非常友善,也颇为推崇萧邦的演奏和作品,李斯特曾赞扬萧邦说:『他是一位杰出的抒情钢琴家,他那轻巧、甜美的手法,以及作品中的独特魅力,都是无与伦此的』。1832 年在巴黎的首次演奏会上立刻获得乐界的注意与好评。更幸运的是萧邦遇到雷齐维王子,他将萧邦引介给巴黎的上流社会,使萧邦一夕成名,不少贵妇们著迷於萧邦风采,都要求跟他学琴,也使得萧邦在经济上无後顾之忧,可以更安心地从事创作。此後十年是萧邦一生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在巴黎的最初几年,萧邦多半写作一些如夜曲、圆舞曲及马祖卡舞曲等具有沙龙性质的音乐,相当受到人们喜爱,可是当萧邦的名望日盛一日时,他也渐渐失去举行公开演奏会的兴趣。1835 年後,萧邦只有在 1841 年、1842 年、1848 年举办过演奏会,大多数时候他只喜欢在社交场合为朋友们弹奏。
萧邦终身未娶,不过气质出众、才华洋溢的萧邦,当然经历过许多次浪漫的爱情。从初恋情人蕾波狄娜到康斯坦彩、玛莉亚�6�4沃金斯卡 ... 等,但都不持久,直到 1836 年女作家乔治桑的出现。乔治桑与萧邦是经由李斯特介绍认识,乔治桑大萧邦六岁,离过婚有两个小孩,喜欢做男性打扮,因此萧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可是另一方面,乔治桑拥有锐利的头脑与坚犟的个性,这些特质和阴柔的萧邦完全相反,所以也吸引著萧邦,尤其是那一年萧邦染上了肺病,虚弱的身体正好需要像乔治桑这样健康而又具有母性光辉的女性来照顾,不久两人便坠入情网,进而同居。
萧邦与乔治桑共同生活了九年,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萧邦一面可以安心养病,一面又可专心作曲,许多杰作都在这个时期完成。1846 年萧邦与乔治桑感情出现裂痕,到了 11 月中,争吵达到顶点,情缘已尽,两人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