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报考公务员了吗?”这句话现在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语之一。各种情况表明,报考公务员成为大学生就业求职的首选,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许多人都给了解答,特别是很多人都谈到:学生还存在官本位的思想等。对此,请看华图教育于洪泽深入解读。
其实,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只要了解下现在的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知道公务员划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部分,公务员职位划分为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型,公务员任用划分为选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三种方式,通过这种公开考试,即使考上公务员,也只是主任科员以下级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还谈不上什么权力,更谈不上什么“丰厚的利益”。
因此,在每年走过几十所高校之后,我认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主要还是出于就业压力大,职业选择少以及素质提升等原因。以下是我给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环境和政策的影响。
1、社会影响。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成为公务员,就是所谓“国家干部”,对普通家庭而言,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做公务员,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成为令人羡慕与尊敬的职业。同时,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因此,许多同学大学毕业,面临选择时,家长往往会强烈建议报考公务员,以求得职业稳定的同时,更实现家庭的光荣。
2、政策引导。多年来,公务员考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考招录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各方面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机会。特别是2006年《公务员法》颁布以后,大家都相信和支持这个制度,积极参与考录选拔,希望通过考录实现理想。另外,招考政策导向明确,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面向县(区)级以下职位报考较为踊跃。此次,国考区县级以下职位的共招收13000多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占67.%。5年来全国共有1177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录用62万名公务员。在选拔任用机制方面,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方式,5年来全国
共有24余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
3、学校鼓励。出于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学校往往会举行各种职业规划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先就业再择业。而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是高校可以量化就业率的较好选择,因此,许多高校鼓励大学生报考,目前已经有近40多所高校与华图一起举办各种培训班,以提高考试成绩和通过率。
二、个人的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充满朝气,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很多人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求进步作为自身的追求与理想。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不少有志青年希望在公务员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则是将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最直接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做一个勤正廉洁、高效奉公的国家公务人员,就是在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三、职业选择的压力
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不少行业竞争激烈,公务员成为重要的职业选择之一。这是公务员热的直接原因。1、职业选择少。目前,中国学生以学为主,职业缺乏规划,只是在出国、读研、考公务员和找工作中选择。其中,考研或出国只是提升自身价值,将来还是要就业。因此,参加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无疑是理想选择。甚至也有同学会把几种选择都尝试一遍,都增加就业的保险系数。
2、社会保障好。做公务员,收入不高,但稳定,福利好,社会保障好。保险、公积金和各种补贴为主的福利方面享有最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还可以解决户口。现阶段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户口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适用房、教育、医疗、保险等等都与户口挂钩。
四、素质提升的必然选择。
这是公务员热的关键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竞争激烈,导致经营风险大,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对于刚刚进入社会的学生不适应。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同学普遍存在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竞争,畏惧压力,同时,高等院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素质培训不多,教育不足,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恰恰是基于未来的素质培训,前者从数量关系、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等方面着眼于基本大学生的素质,后者是考察同学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和适应社会方面的社会素质,通过两门科目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一举数得。一是直接就业,二是为其它就业做好准备。
最后,引用国家公务员局杨士秋副局长的一段访谈:应该冷静地看待“公务员热”。考试录用公务员实行中央统一招考,集中报名的形式,客观上形成报考人员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状况;但那种几千人报考一个职位的极个别过于集中的现象,是由于职位比较有吸引力、招录条件比较宽、报名时有一定盲目性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对这种个别现象的过度渲染会在社会上形成错觉。事实上,每年还有一部分职位报考人数很少,甚至出现无人报考的现象,需要通过调剂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