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人耳朵不好时间长了,去验配店配助听器还难听明白呢

2025-04-29 20:03:0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据描述老人可能是神经性聋,时间很长且没有及时干预,言语识别率应该较差。以下是听障者特别是感音神经性聋的几种症结,都会导致言语理解能力的下降,其综合作用就是相比普通人听懂的少,即使配助听器症结也不会消失。

  1. 听力减退原因

    人类对语言的认知,是通过辨别能量最集中的频率部分(共振峰)来实现的,特别是第一和第二共振峰等对元音的辨别作用,辅音对清晰度贡献很大,高频受损程度非常影响清晰度,所以很多听障者反应“听得见、听不清”,宽频助听器对捕捉言语中的元音辅音、提高分辨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听觉动态范围变窄

    老年听障者听力多数是这种情况,能感知和接受的声音信号有缺失,即使佩戴助听器也只能找回部分,找回多少取决于有多少动态范围和助听器能对多少响度和频率的信号放大并有效压缩到患者的残余听力内;

  3. 频率解析能力下降

    每一频率窄带声音对应着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同一窄带频率信息既有语言也有背景噪音,普通人大脑会结合视觉信息(如唇读)、声音方向信息(双耳收集声音强度差、时间差)和语言的前后语义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含相同或相近频率的语言和背景噪音),忽略一部分信息,解码后分辨出语言和噪音,这种能力就是频率解析能力,另外解析能力还体现在不同强度和频率之间发生向上或向下掩蔽的时候。长期使用助听器能对大脑的解析能力改善有积极作用,但不可能恢复从前。可通过无线蓝牙、感应线圈或FM系统等拾取信号排除背景噪声,使用双麦克风系统提高信噪比,以及适当调节频率增益避免语音中不同强度和频率的掩蔽造成信息缺失,这些需要可调性好的性能较好的助听器;

  4. 时间解析能力下降

    普通人可以在背景噪声变化很快,当噪音相对较弱时提取有用的信息片段,而听障者则部分失去了这种能力,听力损失越重能力越弱,尤其是老人。助听器有快慢压缩线路,能改善部分这种能力,对芯片速度、智能切换有很高要求。


  亡羊补牢,听障者还是需要佩戴助听器,尽可能多地改善听觉,融入周围的生活圈。要有合理地心理预期,早发现早干预对保护残余听力意义重大!持续良性的声音刺激对保持耳蜗毛细胞、听神经、及大脑皮层的活跃度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