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为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我国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即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麦红吸浆虫年生1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龄幼虫在土壤中结圆茧越夏或越冬。
该虫畏光,中午多潜伏在麦株下部丛间,多在早、晚活动,卵多聚产在护颖与外颖、穗轴与小穗柄等处,每雌产卵60~70粒,成虫寿命约30多天,卵期5~7天,初孵幼虫从内外缝隙处钻入麦壳中,附在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为害15~20天,经2次蜕皮,幼虫短缩变硬,开始在麦壳里蛰伏,抵御干热天气,这时小麦已进入蜡熟期。
1、蛹期防治根据对小麦吸浆虫发育进度调查,要重点抓好蛹期防治
2、成虫期防治如果错过蛹期防治的有利时机,可在成虫期补治
3、化学防治:六夫丁麦霸贺 预防预防,付红蜘蛛。蚜虫,锈病等等
小麦吸浆虫又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分布区域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小麦产区,其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1)形态特征
红吸浆虫:
①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因每节有2等长的结,每个结上有1圈长环状毛,看似26节;抱雌器基节有齿,端节细,腹瓣狭,比背瓣长,前端有浅刻。雌虫触角每节只1结,环状毛极短。产卵器不长,伸出时不超过腹长之半,末端有2瓣。
②卵:大小约0.32毫米×0.08毫米,长卵形,末端无附属物。
③幼虫:体长3-3.5毫米,橙黄色,体表有鳞状突起,前胸腹面有Y形剑骨片,前端有锐角深陷,末节末端有4个突起。
④蛹:体橘红色,头部前1对毛较短。
黄吸浆虫:
①成虫:与红吸浆虫相似,主要区别为体鲜黄色,雄虫抱雌器基节无齿;雌虫产卵器很长,伸出时同身体一样长。
②卵:大小为0.25毫米×0.068毫米,末端有透明带状附属物,约与卵等长。
③幼虫:体长2-2.5毫米,黄绿色,入土后为鲜黄色,体表光滑,剑骨片前端有弧形浅裂,末节末端有2个突起。
④蛹:体鲜黄色,头部前1对毛较长。
(2)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黑麦、鹅冠草。
(3)危害症状 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4)发生特点 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5)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B.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大蒜、圆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可减轻危害。
②化学防治:
A.土壤处理:
时间:第一次在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第三次在小麦孕穗期。
药剂: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或20%毒�6�1辛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B.成株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2%天达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3%天达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加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