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墩文化分布于江淮东部南端。青墩文化的典型遗址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沙岗乡(现南莫镇)。青墩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具有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因素,以及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因素,同时又具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的因素。
一、含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
1.含崧泽文化因素
崧泽文化属于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晚于马家浜文化,早于良渚文化。
崧泽文化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它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
中期常见的石器有斧、锛、铲、锄、凿、矛、纺轮等,其中以穿孔石斧、穿孔石铲、有段石锛和石锄最具特征性。石器皆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器形比较规整,厚薄均匀,孔大都由两面对钻而成。玉器的制作也比较精致,器形有璜、环、珠、坠饰等。
陶器中灰黑陶的数量比马家浜文化晚期增加,红陶的数量减少,灰黑陶的比例大于红陶的比例。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竹节纹、绳纹、压划纹、堆纹、镂孔及彩绘。镂孔主要施于豆柄上,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个别器物的肩部或底部有刻划符号或刻划动物形象。常见的器形有鼎、釜、甑、甗、罐、盆、豆、钵、炉箅、器盖等。炊器中还有一种甑和鼎套合的甗。鼎大多为釜形,多扁铲足,少数为凹弧足。豆大都为高柄竹节,少数为粗矮柄。罐以折腹的最多,弧腹的次之,折肩折腹的较少,都为平底。肩腹部常有锯齿形的附加堆纹和各种压划纹。壶以折肩折腹为主,瓦棱腹少见,多数为平底。盆为卷沿折肩平底。上述器物中,以扁铲足鼎、高柄竹节形豆、折肩或折腹的罐和壶、折肩盆为典型器物。
崧泽文化的年代,经过14C测定的年代数据只有两个,分别为距今5230±200年(ZK438-0)、4635±105年(ZK437-0)。前一个数据是崧泽遗址中层的第三期墓葬骨骼标本测定。与崧泽文化时代相当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一个14C数据为距今5330±175年(WB78-7)。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崧泽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5300~5000年[1]。
2.含良渚文化因素
良渚文化的分布虽以太湖流域为其中心地区,但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域却是很广的。
根据现已公布的资料,受到良渚文影响的地区,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宁镇地区,安徽的江淮地区及鄂西地区,南抵粤北和赣北地区[2]。1976年由南通博物馆调查,1978年和1979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上文化层中曾发现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贯耳壶、有段石锛、双孔石斧等。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琮、玉壁、玉瑗等玉器在青墩遗址中也有出土(南通市博物苑发掘出土)。在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还发现类似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骨耜及干栏式建筑的房屋遗存。
根据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14C年代数据,对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年代可作出这样的判断:早期大约为距今5000年至4500年,中期大约为距今4500年至4000年,晚期大约为距今4000年至3700年。
3.含北阴阳营文化因素
青墩文化中的许多石器,例如穿孔石斧、石锛、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都和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的同类器相似。青墩文化地处江淮地区东部南段,该地区无制造石器的原料,其石器可能是由宁镇地区传入。
青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中的罐形鼎,有柄鬶形器、钵形豆等,在南京北阴阳营的下文化遗存都有相似的器形,其制作方法也相似[3]。
青墩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炭化稻谷,以及非农作物的遗存的桃核、芡实等。动物骨骼中的猪、狗、水牛等,也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和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遗存。
二、含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因素
(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1.青墩文化中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制作的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晚期的陶器以灰陶的数量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主要器形有鼎、鬶、盉、钵、杯、盆、尊、瓶、壶、罐等,陶器的这些特征也见于青墩文化中。
2.青墩文化的葬俗也有和大汶口文化相似之处。例如,墓坑都是东西向,死者的头向朝东。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苏北邳县大墩子遗址的一座墓葬(M316),其死者为一中年男性。其左股骨上被一个三角形骨镞射进骨内达2.7厘米,骨镞尚留在骨内。类似的现象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的墓葬中也有发现。青墩遗址的一座时代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的墓葬,其骨骼的上、下肢均被破断。这说明当时随着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部族之间为掠夺财富的战争也随之增多。
(二)含龙山文化的因素
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
典型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是: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火候高。其典型器物有“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形鼎、三角形足的罐形鼎、三足盘、高圈足盘、蛋壳陶高柄杯、各种陶杯、双耳带盖罍、鬶、甗、盉等[5]。
青墩文化的陶器有许多与龙山文化相似之处,如陶系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等。主要器形有鼎、豆、盆、钵、罐、瓮、缸、碗、杯、器盖等。
青墩文化的葬俗、葬式等,也和龙山文化相似。
三、青墩文化特征
通过以上阐述,说明青墩文化中既含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文化因素;又含有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典型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但青墩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青墩文化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角器。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骨器有骨镞和骨鱼镖,以骨镞的数量最多。
陶器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黑陶,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和红色陶衣。镂孔主要施于圈足器的柄部,弦纹、瓦棱纹多见于鼎、罐和杯的肩腹部,篮纹仅见于粗砂陶之类的大型器皿的腹部。红陶衣多见于粗砂厚胎陶器上、锥刺纹满布于鼎足表面。主要器形有鼎、豆、罐、瓮、缸、碗、杯、壶、器盖等,以鼎、豆、罐的数量最多。杯大多为侈口筒形,腹部有弦纹和瓦棱纹,杯底有平底,三宽扁足和花瓣足等。侈口三足杯与大汶口文化的三足觚形杯近似。
青墩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淮东部南段的高阜上,和青墩文化的文化面貌相似、时代相当的文化遗址还有海安县隆政乡的吉家墩遗址。
青墩文化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自身的文化特征决定其文化性质。根据青墩文化特征,既不宜将其归属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系统,也不宜归属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系统,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6]。青墩文化是一支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注 释
[1]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第1页;黄宣佩等:《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第29-58页。
[2]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文物出版社,第124-130页。
[3] 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3-118页。
[4] 南京博物院:《新沂花厅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第23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页。
[5] 吴金鼎:《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1934年;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6] 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