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后期兵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军事特点的深刻思想反映。它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发展中国军事技术的思想,但从总体上说,传统军事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多数兵书仍是模仿明代《纪效新书》的体例,重复戚继光等历史名将的作战思想。尽管如此,这期间的兵书仍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一是倡言新军制的著述陆续面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表明国家的经制之兵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不少人转而寄希望于乡兵和团练的建设。这方面的著作有许乃钊编辑的《武备辑要续编》、王的《练勇刍言》、朱孙贻的《团练事宜》等。太平军推出的《太平军目》、《太平军制》,是农民起义军军制著作,在中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这还是第一次。二是有关兵器制造、设防备战的著作激增。在“制夷以利器为先”的思潮影响下,丁守存的《用地雷法》、潘廷辉的《铸炮图说》、叶世槐的《空心炮楼图说》纷纷出版。有关海防备战的兵书,则有魏源的《海国图志》、林福祥的《平海心筹》等。它们具体反映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防建设和备战指导思想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