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主要是描写什么?

2025-04-29 06:47:2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回答2:

主人翁1900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音乐,钢琴,船似乎就是他的一切。最令我泣不成声的就是属最后那段1900与麦士的那段告别,似乎自己就是麦士一样,为他的心灵而震撼,而感动,而哭泣。

这是最后1900与麦士的对话

城市是那么大
看不到尽头
尽头…
在哪里?
可以给我看看尽头吗?
当年,我踏上跳板,不觉得困难
我穿上大衣…
很神气
自觉一表人才
有决心
有把握
有信心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
是因为所不见
你明不明白?
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
除了尽头
没有尽头
我看不见…
城市的尽头
我需要看得见世界尽头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
也有终
有88个键,错不了
它不是无限的
但音乐却是无限的
在有限的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
我喜欢
我应付得来
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
有无数的琴键
事实如此,无穷无尽
键盘无限大
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
不是给凡人奏
是给上帝奏
唉,只是街道…
已经好几千条
上了岸,何去何从?
爱一个女人
住一间屋
买一块地
望一个景
走一条死路
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
漫无止境
茫茫无际
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
那样的日子怎样过?
我生于船,长于船
世界千变万化
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
既载人,也载梦想
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
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
我过惯那样的日子
陆地?
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
是位太美的美女
是条太长的航程
是瓶太浓的香水
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
我宁可…
舍弃自己的生命
反正…
世间没有人记得我
除了你,麦士
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
你属于少数
你最好习惯一下
朋友,原谅我
我不下船了

只有自己去看才能真正体会他那颗接近神灵的心

回答3:

一个从小到大都一直呆在船上,直到船爆炸,也没有离开的钢琴弹得飞快的人。

回答4:

托纳托雷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描写一个出生在船上的弃婴为黑人水手丹尼所收养,后来这个水手因为一次意外事故死了,天才的弃婴成了船上的钢琴师,靠演奏钢琴为生,他生于1900年,因此取名叫1900。
1900没有父母、没有国籍、连确切的生日也没有,他从生到死,一辈子都没有下过船——这显然是个意大利式的寓言。
略过中间的细节不谈,故事的关键是有限与无限,已知与未知的问题。电影的最后,小号手麦克斯回到已破旧不堪、即将被引爆的船上,劝1900下船,可1900觉得外面的世界对于他来说太大了,望不到尽头的陆地和城市,数不清的街道,太漂亮的女人,太奢华的生活——就仿佛是一架有无数个琴键的钢琴,而他却只能在88个琴键上演奏出曲子,他已习惯了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当中。1900终于没有下船,麦克斯一个人落寞地走了,他不肯下船,不是因为所见,而是因为所不见;不是因为已知,而是因为未知,“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

这里面有一个自由与限度的问题,就是说,在哪种情况下我们才是更自由的,在有限的空间里,还是无限的空间里?
《海上钢琴师》的寓言事实上是假定了这样一种人生状态,即人生的一切选择都是已给定的、或者说是不由己的,当然,前提是1900不下船。生活在这样一种既定的、极端有限的状态之中,人生会渐渐变得可以计算。无国籍的海上弃婴身份,神奇无比的钢琴演奏天才,这些都是已给定的,因此,丹尼死了,1900就很自然地成了船上的钢琴师,靠演奏钢琴为生。这里面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因为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1900慢慢长大,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熟悉维吉尼亚号的每一个房间、每一寸甲板,因此,他的人生一直是可计算的,在船上,他每走一步,都清楚接下来会看见什么,以及再接着该怎么走,而一旦下了船,他就不得不面对多样的选择、不得不面对不可计算的人生。

在《沉重的肉身》里,刘小枫说,有限性不是无限性的反面,而是自由的无限性的形式,人身的有限性是人的一种命定的自由。那么,维吉尼亚号对于1900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命定的自由”。
我的意思是,只有在有限的、已知的空间里,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因为人只能理解有限,而不能理解无限;只能把握已知,而不能把握未知。一旦进入不理解、无把握的无限的未知世界,我们就只有放弃一切主观的选择,听任命运的拨弄——这才是最大的不自由。

加缪是不相信自由的,在《荒谬的自由》中,他说:“顾忌明天,确定目标,有所偏好,这些都预先假定了对自由的信仰,即使人们有时确认并没有体验到这种自由。但在此时,我清楚地知道,这种惟一能够建立真理的存在的自由是没有的。死亡犹如惟一的真理在那里存在。在它之后,一切则成定局。”
加缪始终有一种荒诞感,他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试图用理性来计算人生的每一步根本不可行,谁也不知道即将有什么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因此,无所谓自由,也无所谓选择——就是说,我们都是盲人,对于盲人而言,选择走哪个方向并无意义,反正都是一片黑暗——从这个角度看,1900反而是最自由的,他的世界有限却光明,但这种自由只存在于寓言当中,只是一种假定的人生状态。

这里所说的自由,其实主要是指心灵上的自由,对于某一类人来说,心灵的自由可能要远比肉身的自由更为重要。比如1900,再比如卡夫卡。卡夫卡在给女友的一封信里说:“我经常想,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掩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饭放在离我这间地窖很远的第二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从什么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这即是放弃肉身的自由以追求心灵的自由。
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会感到不自由?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因为顾虑太多。每一点顾虑对于心灵而言都是一道束缚,许多点小小的顾虑叠加起来,就能够造成一个牢笼,所谓“人生的如履薄冰感”,即是指此。在小说《地洞》里面,卡夫卡很形象地描述了一只人化了的土拨鼠,它每天都得提防各种威胁自己生存的新情况,并对自己的地洞是否安全可靠感到怀疑,它担惊受怕、寝食难安,夜里常常惊醒,它觉得自己的敌人多得数不胜数,对任一点轻微的异响都感到恐惧——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之所以要追求心灵的自由,恰恰因为他的心灵是最缺乏自由的,“人生的如履薄冰感”在他身上体现得最强烈。

为了使心灵获得自由,为了摆脱“人生的如履薄冰感”,为了使人生变得可以计算,我们习惯于依赖某种“全能之物”,比如上帝,而不是走卡夫卡的路子。基斯洛夫斯基的影片《十诫》之一,名叫《生命无常》,就涉及到了这个问题。
小巴伯家门前有一个湖,冬天的时候,湖会结冰,八岁的小巴伯很想去湖上滑冰,可冰的厚度是不确定的,难以保证其安全,为此他很苦恼。巴伯的爸爸是数学家,精通计算机,他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包括湖上冰的厚度。圣诞节的前一天,巴伯想去滑冰,他按照爸爸所说打开计算机询问情况,计算机说:“I am ready”(我准备好了)。于是巴伯穿上冰鞋——这是爸爸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去湖上滑冰,可正当高兴的时候,冰裂开了……
——这是《生命无常》的剧情。
基斯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是:“太过相信理性,当今的世界欠缺某种东西。”
“某种东西”是什么?

“如果上帝不存在,人类也会创造一个上帝。”对于我们而言,这个上帝就是理性与科学,我们将法律和计算机倚为全知全能,以为这二者足以消除那些让我们感到如履薄冰的偶然性因素,基斯洛夫斯基则显然对此表示怀疑,小巴伯的死即是对人类理性的一种反讽。人的生存充满了各种不可预知的偶然,这些偶然远非理性可以把握——在这一点上,基斯洛夫斯基与加缪的意思完全相同。
不同的是,用何种态度、何种方法来应对这些不可预知的偶然。对此,卡夫卡显得手足无措,他很脆弱,任一点小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击倒他,因此,他只有极力躲避和退缩,他的世界越来越小,从那个光怪陆离的“美国”,慢慢退回到“城堡”下的一个小小村落,再退回到饥饿艺术家的铁笼子里、杂耍演员的一根钢丝上、土拨鼠的狭小地洞中……就像1900宁死不肯下船一样,卡夫卡只想待在自己的世界,而对外在世界的偶然和不确定充满了恐惧;与卡夫卡不同,加缪则一直在强调世界的荒诞,这种荒诞无处不在,是个人所无法回避的,因此,他成了见证世界荒诞的“局外人”,纵然有一腔热肠,也只是冷眼旁观。

基斯洛夫斯基与卡夫卡和加缪都不同,他不承认卡夫卡所追求的那种自由——即1900式的自由,他说:“囚徒没有自由,因为他们没有做道德或情感选择的可能。他们的选择少之又少,不必面临每天都会落在我们肩上的日常问题。他们没有爱的机会,只拥有爱的渴望。他们没有满足自己的爱情的可能。”的确,1900曾爱上一个女孩,但终因性格过于自闭而未能获得爱情,他只有爱的渴望而没有爱的机会,卡夫卡三次订立婚约又三次解除婚约,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关键是自由能否脱离这些“道德或情感选择”而存在,对于卡夫卡和1900来说,能;对于基斯洛夫斯基来说,不能。
基斯洛夫斯基也不认同加缪的“局外人”的态度,他曾说:“我不认为这个世上有绝对的正义这回事,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它。”但又说:“我认为能够提供绝对仲裁的标准的确存在。”这个标准,即是我们心中的上帝,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某种东西”。人类的理性和法律并不解决问题,上帝当然也不解决问题,但他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寄托、一点温暖,即如刘小枫所说:“如履薄冰的生存者依靠的不是理性良知和拟人化的神去承负薄冰,而是在如履薄冰的生存中紧紧拉着上帝与人共苦时向人伸出的手。”

《生命无常》中有这样一段:
巴伯问姑姑:上帝是什么?
姑姑将巴伯抱在怀里,问:有什么感觉?
巴伯说:感觉到你的温暖。
姑姑说:上帝即在其中。
——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一点温暖。可见,基斯洛夫斯基也是个彻底的悲观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