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为父母的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中的冷暖、饥饿、饱足、袱重……等等诸多方面,总是那样的细心照料,关怀备至。只是,父母这份浓浓的爱意却常常被孩子所利用,成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上和父母讨价还价的筹码(这里除特殊或极少数而外,我想:应该是个普遍规律)。这个筹码的存在,常常使孩子和父母都殊途同归地步入了自己的误区。不是么?
譬如:父母要孩子做点家务,孩子首先提出来的是:能给他(她)多少钱?父母若是不给或给得太少而达不到他们的心理底线,那么,一切免谈。而做父母的呢,为了培养孩子有一定独立生活的能力,面对孩子的要求又总是情愿或不情愿的给予满足。更何况,现在已经是进入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时代?劳动报酬和义务是相等的。劳有所获,不劳不获嘛。这样,为父母的也就产生了一种连锁反应心理:借此,又企求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或“经济头脑……”这又是多么充分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啊,不是吗?
且不仅如此,孩子在学习上亦然。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只要学习成绩好,达到优异水平,那么,孩子提出给予“奖励”的要求都不成问题的能够得以实现。而对于学习成绩还没有达到优异水平的孩子呢,做父母的在这里又显得犹为突出。首先,自己就很主动地站在了“颁奖台”上,总是以金钱或物质来激励孩子的学习,企求借此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如许诺孩子“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时,考得多少多少分数,爸爸妈妈将大大地给予奖赏……”等等这些现象,使孩子和父母都在彼此心态的利用下,成为一种胶合状态,形成利用和为之利用的关系,从而导致父母和孩子都同时步入了教育和被教育的误区。这种误区发展的结果:是使父母迷茫,孩子迷茫……因为都不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去正确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不是么?做父母的义务究竟是什么?孩子的义务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请恕我不多加敖述)。
因此,无论是孩子站在“授奖台”上,还是父母站在“颁奖台”上,这两种激励机制都是短期行为,长期是无效的。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识和意识的改变,那些东西已经不足以成为他(她)的动力了。既使那种“奖励”成倍递增,但终因其义务不明确,动力源泉没有开启而临空折翅……
然而,做父母的怎样才能走出上述误区呢?又怎样才能引导孩子走出上述误区?实质上就一句话——转变教育方式。如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无论他(她)怎样让站在“授奖台”上等候、期盼,这时为父母的不能给予“授奖”或“奖励”。因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骄傲的思想等等一切不良东西的滋生,并不明白他(她)必须履行的义务!但若以《疼爱》二字说出并给予金钱和物质,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我儿子曾经就多次站在过“授奖台”上等候着我给他的授奖,但我却是让他两手空空,扫兴下台。可事后,我当他说:“根据你的学习成绩和一贯表现,爸爸认为:你对自己的义务很明确,你很值得我疼爱,现在给你点钱,你自己进超市采购去吧……”这样,不仅孩子非常高兴,而且也很符合孩子心理特征的需要。因为,又有哪个孩子愿意失去父母对他(她)的《疼爱》之心呢?
对于学习成绩只一般的孩子,做父母的更不应该站在“颁奖台”上等候“颁奖”。而应以亲和的态度循循善诱,慢慢引导(自己能教的则教,不能教的就请人教),并以博爱的《疼爱》之心待之,定能收到较好效果。
现代的孩子,多半都不是省油的灯。为父母的若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和原则立场,就很容易误入孩子的圈套,进入那种要么胶合,要么诡辩的状态,使父母和孩子一起同时失去目标和方向。“教育”二字,含义深广,底蕴深藏,倘需做父母的不断地去探求和摸索,走出自己的误区并正确地引导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