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师的角色,教师要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教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转换角色。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很关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以后,在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等。 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鲜明的个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4)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探究性学习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其活动内容已经突破了课本的限制,活动的时间、空间已实现向全社会开放。因此,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合作,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探索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转变角色的同时,要求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的核心是其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思考是关键。在大班化教学的情况下,受教学进度的约束,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留给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思考的机会就更少了。 探究性学习除了交流还在于自学,自学往往是由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见识,发展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课堂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显示灵性,展示个性,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环节。(作者单位:郏县西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