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个黄帝陵?

2024-12-04 02:37: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黄帝死后的埋葬之处传说很多,主要有下面四种说法:1.陕西黄陵县;
2.河南灵宝荆山;
3.河北涿鹿
4.甘肃正宁
这四处都有黄帝陵墓。其中,陕西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墓被汉武帝以来的历朝历代公认为是黄帝的正宗陵墓,传说里面葬着黄帝生前穿着的衣服,所以,桥山黄帝陵也被称为黄帝衣冠冢。分别介绍一下各个黄帝陵的情况:1、被公认的黄帝陵,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衣冠冢。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是桥山黄帝陵之所以被公认为是正宗黄帝陵的依据。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黄陵县的桥山之上,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西汉时就有祭拜黄帝陵的先例,汉武帝北征匈奴就曾在这里驻军,修筑了黄帝陵上的“汉武仙台”,留下了“挂甲柏”的传说,并在这里祭拜黄帝,这可能是桥山黄帝陵被公认为正宗黄帝陵之始。但汉朝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祭祀黄帝的制度,祭祀的地点因此也一直没有明确统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起,关于黄帝陵的祭祖有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朱元璋派遣中书省管勾代表他到桥山黄帝陵致祭,确定桥山黄帝陵的正宗地位。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又指令秦王遣专官到桥山致祭。此后,永乐、宣德、景泰、天顺、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明王朝均派遣专官致祭者14次,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的正宗地位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认可。桥山黄帝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民国时蒋介石也曾手书“黄帝陵”刻在石碑上立于衣冠冢之前。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史料证据。《国语�6�1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姬水现在在陕西省武功县境内。2、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陵
灵宝黄帝陵位于河南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荆山上。据《史记.封祥书》记载,古时这里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来到荆山查看。为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在河南灵宝铸鼎原,存在一系列与黄帝有关的地名:铸鼎原、鼎湖、荆山、蚩尤山、夸父山、桑园……”不仅老人们会指着这些地点,将黄帝一生的故事世代相传,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如《水经》河水注有:
2、河北琢鹿黄帝陵
黄帝庙遗址。黄帝庙遗址,在涿鹿桥山主峰正南、小矾山村东北约3里的黄土坡地上,面积约100余亩。黄帝庙大殿基址近于方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5米,高8米。大殿基址正南不远处,有一高台建筑物基址,基址东西各约50米分布着两大片对称的文物散布地面,地面所见物有表面磨光、胎壁3毫米左右的黑衣暗纹陶片、灰陶片,红陶极少见到,其陶片都为轮制,其胎壁都很薄,烧制温度较高。可辨器物有鼎足、鬲足、豆足,其饰纹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在庙址北存有方石凿成的半块石臼,这半块石臼很大,三个人合力才可移动;在黄帝庙址东南的沟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1米见方,镶嵌柏木板,井深约40米左右。不明建物岩石基址。在涿鹿桥山主峰向南延伸处约100米,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一个:长、宽各1.5米见方,高1.5米的岩石基座,系由山岩凿成,下部与山梁岩石连为一体,不知此是否为《山海经�6�1大荒西经》所记之“轩辕之台”?因在远处仰首望此,酷似一方石桌安放于山巅,故当地民众呼作“石桌”,言为黄帝与仙人对弈之处。唐人李白《北风行》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元人鲜于枢《桥山》诗中“仙弈未终人世换”句,都是指此而言。拱型石桥及石室。涿鹿桥山东峰南侧,正与主峰不明建筑物基址对正处,为天然生成的拱型石桥,站在此山下仰首上望,透过石桥孔洞,可视蓝天、白云,鲜于枢《桥山》诗中一开头一句的“旁通日月上星辰”,即描绘此景。石桥东北侧山崖上有人工开凿石室一个,人可攀岩而入其中。石室坐可容十余人,睡可容三、五人,洞口很小,用一捆柴即可堵死。“墓冢”样山体。在涿鹿桥山主峰以南的东、西山谷中,各有天然形成的“墓冢”样独立山丘为四周群峰环绕。东面山谷中的一个,于深谷中兀突耸起,岩石壁立,上生山花、山树、绿草,十分壮丽。峰顶略呈凹形,在其凹陷之处踏之,山体发出沉闷的“空空”声,此山北面岩石中下部,岩石断开一个门洞之形,覆以土及山石,柴草生长茂密;由于此山谷中的小山之北,又有一道从东峰延伸下来的山梁交叉到主峰东侧,山谷中南流山水先被导之西流,尔后折转回到此山后面紧贴似为人工开凿而又覆土处之下流过,故后面山体被人工凿断,出现一处明显的改水豁口。豁口呈“▽”形,上宽约十米,深约十余米。古代帝王常有凿山为墓之例,我们疑此墓冢样有多种异兆体现之山,或即黄帝长眠之处。凿于山顶上的石臼。主峰东北山顶,发现有凿于山顶岩石上的石臼一个,这种与整个山体连为一体的石臼当然没有任何人能移动它。这证明凿石臼的古人,有世世代代永住此山的观念。积石冢群。在凿有石臼山顶的北坡。有布满山坡的积石冢群,总数约三十多个,直径约1.5米左右,高约0.5米。积石冢群北的山下,即是《魏土地记》所说的桥山下温泉及温泉上雕檐华宇祭堂,以及《魏书�6�1帝纪》中所说的“温泉宫”遗址所在处。涿鹿桥山北麓古道遗迹。北麓现在只有一条小矾山通向温泉屯村的羊肠小道,没有人知道在山柴草丛之中隐藏着一条官道遗迹。此道路断续保存的完整处,都是1.5米宽,过山坡修平而砌石铺出路面,坡度较缓;遇山崖则凿石通路,道路保存相对更好。在一处无人居住、没有耕地的荒山中,古代曾有这样宽阔的道路修筑实属罕见。疑此正是从古代的“温泉宫”上桥山的道路。皇帝庙。按照涿鹿桥山黄帝庙址以石斧奠基,汉魏、辽金多次重修及龙山、西周、战国文物的发现,以及参照“温泉宫”遗址发现文物情况而定,涿鹿桥山黄帝庙之建,当在仰韶文化末、龙山文化早期之间,商、周、汉、北魏、辽、金多次葺修,这与今所见到的古籍地名记载、祭祀记载,都是一致的,它比中部县“桥山黄帝陵”要早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4、甘肃正宁“桥山”:
四.甘肃正宁
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经过15年潜心研究,认为不仅《史记》对黄帝陵位于何处有明确记载,而且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帝冢”今天依然存在。于是,他著书论证:真正的黄帝陵不在陕西黄陵县,而是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何谓轩辕?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他认为,“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张耀民先生认为,“环江翼龙”的发现,为天鼋图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庆阳县三十里铺,群众在采石时,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的化石。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小鱼为生。张耀民将“环江翼龙”化石与《献侯鼎》等天鼋铭对照,相互参证,发现两者不仅形似,且印证揭示了惟独轩辕黄帝死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翼龙化石的发现,为轩辕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图腾的证据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民在查阅历史史料中发现,这些记载其所指均为一地,即后世所谓的宁州桥山,也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乡。 那么,黄帝陵的所在地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说法?又缘何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张耀民认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学家对地理变迁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对黄帝冢所在地的记载,均是“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从《金史》开始,将桥山由原阳周县(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移入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是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明史》则将桥山、黄帝冢一并记入中部县城北。如此看来,宋代以前的记载说黄帝冢在宁州桥山,均无异议。只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得真假难分,是非难辩,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峰从小在五顷塬长大,对于黄帝冢非常认识。他告诉记者,黄帝冢的土层不是自然的土层,土层是夯筑而成的,并且层数清楚。他还说,这搭的许多地名有“龙头目”、“龙嘴子”的叫法,它们的名称都跟轩辕黄帝有关,本地人把黄帝冢叫“疙瘩坟”、“神仙坟”等等。现存于正宁县文化宫的“大宋宁州承天不雅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轩丘”,即黄帝冢。总归一句话,“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终由其原冢遗址给我们作出了无可顶抗的论断。“黄帝冢”遗迹在正宁县。原《正宁县志》云: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恰是汉武帝所祭的黄帝冢。黄帝冢今天傲然高高耸立在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土塬上,虽经几千年的水土流掉,但仍很壮不雅。除冢东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现修程度层式梯田18阶,每阶高1-3米,阶面宽1-2米不等于,上边栽植可成果的核桃子树近千棵。冢顶部原来呈长方“覆斗”形,此刻为卵形,南北长约70米,工具宽约30米,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1500-1800平方米。
黄帝陵究竟那个正宗,现在没有历史证据证明,很难说,专家们的考证也都是推测,并无实据,我们还是按照汉武帝以来的习惯,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上的黄帝陵当做黄帝的正宗陵寝吧!

回答2:

在河北涿鹿县,是真正的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