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为何一方挂免战牌,两方都会休战?对方非要打会怎样?
想必喜欢看古代的小说或者是古装剧的朋友们都见过这种场景。当一方高挂免战牌的时候,另一方也并不会进攻,只是会在城下叫骂,让他们出城迎战。免战牌真的存在吗?为什么会这么管用?假如一方挂了免战牌,对方非要攻打会怎样?
首先要说明的是,免战牌在古代真的出现过。免战牌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的统治者是非常讲究诚信的。两方打仗之前,先要宣战,甚至有时候还有提前约好时间和地点。如果不宣而战,也就是搞偷袭,是会被天下人谴责的。
开战之后,假如一方不想打了,需要事先说明,也就是挂免战牌。为了防止一方不遵守规则,一般会挂免战牌的都是有据可守的,比如说依靠着城池或者是山寨,这样即使是对方不遵守规则,强行攻打,也能守住根据地。
我们都知道,攻城战一般是最难打的,因为有高高的城墙,接着城墙的掩护,对方可以轻易守住城池,攻城的一方往往是伤亡惨重。因此不到迫不得已,在春秋时期,如果城中的一方挂上免战牌,敌方一般是不会攻城的。
虽然休战以后,城外的一方拿城内的人没有办法,因为根本就打不动。但是会在城下骂战,一般骂的最多的就是骂守着城池不出的是缩头乌龟,怎么难听怎么来。因此这时候很多急性子的将领就会结束休战,带兵出城迎战。
不过春秋时期也有打仗不遵守约定的。比如说《曹刿论战》那一次。当时齐国对鲁国宣战。到了迎战的那一天,曹刿搞起了阴谋。当齐军敲进军鼓的时候,曹刿不按规则来,非要按兵不动,直到齐军打了第三遍鼓之后,鲁军才终于开始迎战。当时齐军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不知道鲁军这么不守信用。因此后来的人们就学聪明了,不那么遵守规则了,不然会吃亏。
因为古代人打仗是十分讲究武德的,胜之不武是非常让人不齿的事情。如果一方已经挂了免战牌。另一方还非要攻打的话,那么另一方的胜利就不会名正言顺。
因为在古代,“免战牌”多是出现在于攻城战中,而对于攻守两方来说,攻城战是一个非常耗时的战争,两方的军队都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休息,所以当一方挂出“免战牌”后,另一方也会让自己的士兵休整一下。如果另外一方非要打的话,那要看当时战场上的局势,如果处于优势,那么就是一鼓作气,打下城池;如果势均力敌,那么可能对于士气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己方士兵在看到“免战牌”后,确实会起想要休息的心思,而如果不管“免战牌”还是让士兵继续的话,那么士兵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