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中国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出口增长了4.9倍,进口增长了4.7倍……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10年。 最直观的,是生活的改变。宏大数字之外,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或许给人更深启示。滴水观世界,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场景、观念,细究之下,其实都是10年前的那次改变所开启的。这10年国人人均年收入增加了两倍,钱包鼓了;外国品牌多了,“洋超市”多了;分账电影数量增加,看大片的机会多了;汽车多了,价格降了;手机品牌多了,话费则降低了;外资银行等外资服务机构也多了。 更重要的,是普通人的新机遇,他们放眼全球参与世界竞争。于是,浙江宁海县家庭作坊生产的呜呜祖拉吹响南非世界杯,怀揣“造车梦”的李书福收购了沃尔沃。中国走向世界的路更宽了,更自信了。 更深远的,是观念的改变。10年间,潜移默化间,“开放”理念已成为共识,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观念已深入人心,市场经济的理念普及,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最基础的方式。 当然,这10年变化,带来的不只是鲜花,同样有巨大的冲击,有痛苦的代价,有成长的烦恼,有蝶变的阵痛,有未能追赶上差距的缺憾。 东北黑土地上,不少农民放弃了祖祖辈辈种大豆的营生,本土油脂企业则面临着步步退让的局面;中国汽车行业,放开市场换来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多数核心技术仍然被跨国巨头垄断;珠三角,生产线上消耗着青春的农民工们组装着自己买不起的苹果手机,一部苹果手机里中国只能赚取2%的加工费。 “中国制造”风行全球,难掩中国多数行业目前在世界分工体系中还处于低端的事实。如何摆脱低端陷阱风险,实现向经济链条高端迈进,是政府和企业在当下必须深思的问题。而其中,重视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让更多的民众在登上了全球化的航船之后,再向产业链高端继续攀升,生活得更有质量和尊严,也是需要考虑的。 加入世贸10年,是逗号,也是冒号,是新的起点——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多边贸易体系,有些挑战或许刚刚到来。 “我们将继续10年前那样的勇气和决心,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作出应有贡献。”谈到未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曾表示。 国家如此,个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