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季札将使于晋,宝剑而行,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季子乃至墓,以剑悬徐君墓树而去。
译文: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人,是吴国国君的小儿子。他博学多才,品行高尚,甚至是自己在心里许下的诺言,也要竭尽全力去做。
一次,季札遵照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他中途经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意气相投,谈古论今,十分投机。
几天后,季札要离开徐国继续赶路,徐国国君设宴为季札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而且还是优雅动听的音乐,这一切令季札十分陶醉。酒喝到兴处,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表示对徐国国君盛情款待的感谢。
这把佩剑不是一般的剑,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精致。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钢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粟,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国君禁不住连声称赞:“好剑!好剑!”
季札看得出徐国国君非常喜欢这把宝剑,便想将这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才能被接待。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能把剑送给别人呢?
徐国国君心里明白季札的难处,尽管十分喜欢这把宝剑,却始终没有说出,以免让季札为难。
临分手的时候,徐国国君又送给季札许多礼物作为纪念,季札对徐国国君的体谅非常感激,于是在心里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列国归来,一定要将这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归途。一到徐国,他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直接去找徐国国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国国君不久前暴病身亡。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徐国国君的墓前,三行大礼之后,对着国君的墓说:“徐君,我来晚了,我知道你喜欢这把宝剑,现在我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将这把剑下佩剑,双手敬到墓前,然后郑重地把剑挂到了墓前的松树上。
跟在一旁的随从不解的问:“大人,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你把剑送给他,他也看不到,你这么做有什么用呢?”
季札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已经在心里许下诺言,要将这把剑送给徐君。从那时起,这把剑已经不属于我了。这段时间以来,我只不过是借用,现在是来把剑还给徐君。”
原文: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即去。
译文: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顺便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回来后,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