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有何利弊

2025-05-05 10:25:1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回答2: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回答3:

呵呵,楼主,我不同意上面的话我觉得科举是最伟大的发明,八股文的确都是禁锢人的思想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这是一步很厉害的棋,科举制度录取200人左右只少不多,按当时的人口算,这个录取率相当于现在“高考+研究生+公务员考试”可以说,能进来的都是天才(至少是读书的天才),而最后一关殿试,就是考查实际运用了,这个时候书呆子都被过滤了(排名靠后),天才都在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这还没有完,每次都会选一甲和二甲前十二人(二甲选出来的人数在这12左右)进翰林院,明朝是内阁主政,只有到了翰林才能进内阁(嘉靖张璁除外)君不见,每一代的内阁,都是绝世天才(太监当道就没有办法了,那和权力分割有关,不做解释)。也许,他们都是读死书的,但是能从这些死书里面跳出来的,每一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且,八股根本没有禁锢人的思想,当时的王学还是很盛行的,虽然两种学问有摩擦,但是他们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还有像前七子,后七子等等这样的人物,不可能有这么多漏洞吧

回答4:

利:明代的中央集权程度是尽人皆知的,当然还要搞思想钳制,八股趋势对思想钳制有利。(站在明统治集团的角度。)弊:也是上面那段话,而且学风就是因为八股取士而坏的,当然科举考试的出发点还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