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形成的条件

2025-04-29 01:53:2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地质科学没有什么绝对正确,至少现在是,因为人们始终无法直观认识地质现象,所以只有主流观点一说。
石油成因,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有机成因,一种是无机成因说。一般来说,我们通常所科普的都是有机成因中的晚期成因说。
如你所说,大量生物有机沉积物富集,经过沉积、成岩的作用,一部分转化为干酪根,在温度、时间、压力、催化剂、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地下的环境中,大量转化成为石油。
其中,温度和时间比较关键。
温度在促使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温度的几个概念: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叫做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叫做门限深度。主要生油阶段的起始温度(门限温度)不低于50℃,而终止温度很少高于175℃。也就是说地壳中的生油过程只出现于有限的温度和深度范围。门限温度高低主要与有机质受热持续时间或地质时代有关, 此外还与有机质类型和催化作用有关。
时间本身不能单独起作用,但在有机质的热降解演化过程中,时间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与温度相比,时间居于次要地位;温度与时间可以互补(温度不足可以用时间来补偿)。

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仅是烃类的富集过程,更主要的是烃类的新生过程。在有机质改造过程中,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或埋藏深度,有机质才能大量转化成石油。

回答2:

说的通俗一点好了。还是头一次给人解释石油形成的过程,想想我MS是学石油的其实也并不是那么精通。
首先石油生成就是需要所谓那些乱七八糟尸体,也就是有机质,石油上管这些可以最后生成石油的母质叫做干酪根,干酪根是含在岩石中的,这种含干酪根的岩石叫做生油的母岩。然后就是楼上说的那些在特定的温压之下,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微生物作用,干酪根会转变成石油,转变成石油之后通常不会保存在母岩之中,会顺着断层等地层的断裂进行运移,知道运移到保存条件较好的地方(温度,压力都合适),这时,保存石油的岩石,专业一点说这一套地层叫做储层。而很多油田里的油还会经过二次运移。

回答3:

真空、高温、高压、长时间微生物作用

回答4:

油气的形成除了需要充足的沉积有机质,还需要适当的温度、时间、细菌、催化剂等物理和化学及生物化学条件。其中,温度和时间是油气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1)温度和时间:当烃源岩(生油岩)达到一定温度(门限温度)时,有机质才开始成熟,从而形成油气(生烃)。与门限温度对应的深度叫门限深度,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取决于某地区的地温梯度(地温梯度指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温度数),即相同的门限温度,在地温梯度较大的地方出现得较浅,而在地温梯度小的地方出现得较深。生烃门限温度通常在50摄氏度至130摄氏度之间。其中,生油主要阶段的起始温度一般不低于50摄氏度,终止温度不高于175摄氏度,而生成气的温度一般不高于230摄氏度。换言之,油气的生成只出现于有限的温度和深度范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油气形成。
时间本身在很低的温度下不能起作用。例如,有机质处于低温条件下,不管经历多长时间也不能生烃。门限温度的高低与有机质持续受热的时间长度有关,即烃源岩时代老(受热时间长),其门限温度低,而时代新(受热时间短),其门限温度高。概括地说,时间可以补偿温度,但温度占据首要地位,是有机质生成油气的决定性因素。
(2)细菌:细菌对有机质的成岩作用和油气的生成及降解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产甲烷菌能“吃掉”有机质,然后以排气的方式把甲烷排出。
(3)催化剂:最主要最有现实意义的催化剂是黏土。它在油气生成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如黏土矿物可催化有机质的热解。
(4)放射性:有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造成的局部地温增高有助于有机质的演化。
(5)压力:研究表明,短暂的降压更有利于加速有机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