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到我家
开栏的话
1996年7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地级宿迁市,这个不寻常的日子,开启了宿迁历史的新纪元。对宿迁而言,过去的10年,是改革发展、锐意进取、波澜壮阔、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10年;对我们每个宿迁人而言,过去的10年,也是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的不平凡的10年。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见证宿迁十年”专栏,刊发大家10年来所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变化。体裁以散文、随笔为主,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我家在宿迁农村,高速公路就从我家门前通过。
十年前,十八岁的我应征入伍离开宿迁,来到千里之外的辽宁驻军某部队。由于当时火车是惟一的长途交通工具,每次探家时,中途辗转乘车三次,一路颠簸,花上三天才能回到家,长途乘车带来的疲惫自然不必细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兴修筑公路,把解决交通当成发展经济的基础。因此,高速公路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迅猛发展。当然,我作为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宿迁人,更迫切希望早日有一条高速公路通往家乡。
记不清在哪年的哪天了,我的老母亲突然从家乡打电话兴奋地告诉我说:“家乡正在铺设高速公路,白天晚上都在施工,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乡亲们像过年一样高兴。”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为家乡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感到欣慰。我又迎来了探家的日子。为了体验高速公路带来的快捷,体验那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喜悦心情,我携带妻儿,开着车,从沈阳出发,一路高速公路,走锦州、经天津、过济南、到徐州,一路畅通无阻,只需十多个小时,就开到家乡。当我们这么快就出现在父母面前时,年迈的老母亲激动得老泪纵横,拉着我和妻子的手说:“快看看吧,这几年家乡变化太大了!”
想想看,高速公路这个过去连听都没听说过的新名词,只短短的十年就变成了现实,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生活中。祖祖辈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的父老乡亲,将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高速公路通到家乡,不仅提升了宿迁的交通品位,为发展当地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且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捷。邻居张大叔高兴地说:“如今有了高速公路,交通不用愁,我买了辆车,把果园里的水果直接拉到南京,卖了好价钱。”王大妈说:“长这么大,俺还没有去过北京,今年,我要到北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村支书则有自己的远景盘算:如何做好高速公路这篇文章,把当地经济搞起来,这是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望着家乡一排排正在建设的新楼,看着乡亲们丰衣足食的笑脸和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再回头看看那川流不息的高速公路,我感慨道: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