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 画上荷花和尚画,(人 出)
下联: 章中棹杖召忠章。(我 对)
注: 出句机关点:①画荷花和画(谐音H)。
:②上尚(谐音S)。③荷花(艹头)。④花(名词、动词)。⑤画荷和尚画(含口)。⑥画→画(名词→动词)。⑦和尚(对僧人的称谓,总体属“名词”,词性分别属虚词类)。
对句机关点: ①章棹杖召章(谐音Z)。
:②中忠(谐音Z)。③棹杖(木旁)。④杖(名词、动词)。⑤章中棹召忠章(含口)。⑥章→章(名词→形容词、动词,章通彰。)。⑦召忠(人名称谓,总体属“名词”,词性分别属虚词类)。
⑧花和尚(花:名词、动词)
⑧杖召忠(杖:名词、动词)
花→杖(分别是名词、动词。这是关键)。
机关全破。
下联是“书临汉帖翰林书”。
其中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由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下联“书临汉贴翰林书”为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所作。
上联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整个上联采用了回文兼谐音的巧妙,它的正读和反读都是一样的读音,整体十分精妙,并且和当时的场景十分贴切的结合在一起。
至于下联同样十分精妙,同样是由古人李调元所留,“书临汉贴翰林书”同样运用了回文兼谐音且不管平仄还是已经是十分对称。
扩展资料:
李调元相关轶事
李调元第一次到省城成都会举,路夜投宿。店主以客房住满谢绝,李调元以“余有偏房”问之,店主对曰:“从前有一秀才,投宿此店,见店内有一妙龄女,才貌双全,借斟酒之时,欲纳为妾。
女云:君若才敏过人,奴当从也,吾有一联,请君对之: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秀才苦思冥想,整夜不眠,也未对出下联,遂气死于房中。由此阴魂不散,久久于夜内长吟: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且反复吟之,直至鸡鸣。于是此房无人敢宿。”
李调元曰:“这有何惧,吾今夜宿之,为汝除其怨魂矣!”是夜三更,果有悲声长吟:“冰冷酒……”李调元当即对曰:“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吟魂消失,其房照常宿客矣!故使李调元名扬川中。
李调元中举后,畅游岷江,谁知江中已有一“武举”乘舟在前。依古时规矩,文武同道,应让文者在前,可此武将,不依“旧规”,却要出一上联,若能当场对出,方可按“规矩”游江。其上联是:“两艇并进,鲁肃不及樊哙。”
李调元细思此联绝矣:其一、鲁肃是文人,樊哙是武夫,但讲功劳,“武”在“文”之上;其二、鲁肃、樊哙乃是“双关”,意为“橹摇得再快,也赶不上帆船迅速”。
李被逼得十分纳闷,突听得隔岸大道上,有婚嫁之箫声管乐,他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八音谐奏,狄青哪有萧何!”此乃上乘绝对,含义亦有二:其一、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人,但宋朝的狄将军,哪赶得上汉高祖的萧丞相之功呢!
其二、“笛声”再清脆,也赶不上“箫音和谐”,总之,你这个武人是赶不上我这个文人的。武将闻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打拱高赞:“李举人之舟,自然应游江在前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调元
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由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下联清代李调元所作为:书临汉贴翰林书。
上联是唐伯虎在一座寺庙所留,整个上联采用了回文兼谐音的巧妙,它的正读和反读都是一样的读音,整体十分精妙,并且和当时的场景十分贴切的结合在一起。
至于下联同样十分精妙,同样是由古人李调元所留,“书临汉贴翰林书”同样运用了回文兼谐音且不管平仄还是已经是十分对称。
扩展资料:
“画上荷花和尚画”的典故
一年夏天,唐伯虎独自一人来到山中游玩,发现山上有座寺庙,决定到里面借宿一晚。他来到寺庙,询问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和尚是否可以借宿一晚,小和尚说需要问师父。唐伯虎走进寺庙,在院子里看到一位高僧正专心致志地画画,他并没有打扰,而是默默站在一旁观看。
高僧画的是一幅荷花图,完成了这幅画,才发现唐伯虎站在他的身后。经过短暂的交谈后,两人探讨了一番绘画技巧以及诗词歌赋,顿时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第二天一大早,唐伯虎就向高僧告别,高僧有万般的不舍,望唐伯虎能为他昨天画的那副画题字。唐伯虎想了一会,提笔写了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但他并没有接着写出下联,就离开了。
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下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其他可选下联还有:
垂帘画阁华帘垂
题中浪词郎中题
题边注释主编题
书裁朽作秀才书
书间函件汉奸书
书衷妙语庙中书
秀山轻雨青山秀
书中刀术道众术
书里家书佳丽书
书中官署管仲书
书中是非侍中书
书衷妙语庙中书
琅华滩上探花郎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木林风起蜂临目
包里精盐经理包
图间泰山太监图
夏天青草青天下
观后泰山太后观
读书想读没书读
心头故事顾头兴
夏天青草青天下
走大路上鲁大走
网站鱼儿渔站网
垂帘画阁华帘垂
书中朗月郎中书
影弄花枝花弄影
眉黛浓愁浓黛眉
情人怀里说人情
猪吃我屎我吃猪
我爱邻居邻爱我
鱼傍水活水傍鱼
菜蔬公司供蔬菜
蜜蜂采蜜酿蜂蜜
工人做工缺人工
国王出国失王国
垂帘小楼为帘垂
书临汉帖翰林书。
这个对联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据说在四川境内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里面有一个和尚非常喜欢画画,而且这个和尚尤其是钟爱荷花,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有一天和尚画了一幅画,非常精美。画的荷花就像真的一样。就连蜜蜂蝴蝶都趴在上面闻香味。
当然了,这个和尚也是非常钟爱这幅画,但是这个画却没有名人题字而苦恼。这个时候恰逢江南才子唐伯虎来到寺庙。看到这幅画之后,唐伯虎赞赏不觉,后来和尚要求唐伯虎题字。唐伯虎一时不知道该题什么字,便在上面写下了这个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
唐伯虎走后,这个上联就一直挂在了这里,这一挂就是两百年,两百年间无数文人志士来领略这幅画,但是却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出下联。此时有个叫做李调元的翰林来到这里,看到了这个对联。席间又了解到这个对联是唐伯虎留下的。所以也是非常感兴趣。
可是这个对联能够存在两百多年可见还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翰林学士不愧是翰林学士,很快就给出了下联。他的下联是“书临汉墨翰林书”。
扩展资料:
明代真实秋香:金陵名妓 与唐伯虎无瓜葛
事实上唐寅先后有过三个妻子。19岁时娶徐氏为妻,两人感情深挚。不过,在他25岁时,父母妻妹相继去世,对他攻击很大。后来又娶了一位,却在他涉嫌考场作弊案被抓后,离他而去。36岁时,唐寅娶了磨难中的红颜知己沈九娘,从此筑桃花坞生活,一直到去世。
一生不得志的唐寅并无那么多的风流韵事,而“点秋香”的故事又是打哪来的呢?
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雏形最早出现在明代笔记体小说中。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在他的《耳谈》中叙述了另一个苏州才子陈元超与唐伯虎点秋香一模一样的故事。
故事到了明末冯梦龙手上,就变成了《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而在戏曲中的唐寅故事,最早有明末孟称舜的杂剧《花前一笑》,后来又从“一笑”发展到“三笑”,出现了王百谷的《三笑缘》弹词、卓人月的《唐伯虎千金花舫缘》杂剧。
乾隆、嘉庆以后,苏州评弹又将这一故事广为传播。到了清朝末年,民间流传弹词唱本《九美图》,开始有了唐寅娶9个美娇妻的说法。唐寅一生潦倒颠沛,诸事不顺,凭他的贫寒景况,连温饱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妻妾成群。
明代确实有一个叫秋香的女子,但与唐寅没有任何感情瓜葛。秋香本名林奴儿,字金兰,号秋香。她琴、棋、诗、画样样精通,当时被誉为“吴中女才子”,颇有点名气。不过她并非是大户人家的婢女,而是当时南都金陵风月场中的名妓。
秋香早年被迫堕入青楼,后从良嫁人。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代真实秋香:金陵名妓 与唐伯虎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