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用你学过的知识内容夸夸上海在我国的经济中的地位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024-11-22 23:40:5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第一阶段,赶超世界先进:新中国经济发展中上海的历史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加快完成工业化、建设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成为最紧迫的历史任务。在赶走帝国主义殖民者以后,发展民族经济成为首要主题。新中国加快建设工业化的需要,把上海摆到了赶超世界的新的前沿。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冷战时代的国际政治条件等,使我国与西方国家合作的设想破灭。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成为我国的唯一选择。在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战略中,一批现代工业大企业纷纷在上海建立。尽管国家的战略基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但是,这并不排斥上海现代工业发展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在上海,一大批工业企业,承担起了国家赶超世界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体制机制相对封闭的情况下,上海面向世界的城市特征逐步体现。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以汽轮发电机、万吨水压机为代表的重型机械,以及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等,显示出上海在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走在了我国与世界联系的前列。

第二阶段,战略后卫:国家渐进式开放中的重要一员。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宝钢建设为代表,上海在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上率先实现突破,在当代我国以开放实现现代工业发展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从传统封闭型计划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转型,是一个充满着未知与风险的历史变革,因此,我国的开放战略从南方的边陲小城市起步。这是渐进式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在上世纪整个80年代扮演了战略后卫的角色。尽管自身的开放落后了,但在国家整体开放战略的探索中,上海同样作出了贡献。在我国发展与开放战略中,上海被作为一张“王牌”,从探索试验阶段的后卫,到全面开放阶段作为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先锋,上海在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地位是通过其作用的特殊性来体现的。

即使在这一定位下,上海还是对开放作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世纪80年代中开始建设的闵行与虹桥等开发区成就显著。城市土地批租制度的突破,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城市大发展从而开放型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中心。

1990年4月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不仅是我国开放战略从南部向东部的延伸,而且是开放战略的整体升级,即通过建立国际金融、贸易与经济中心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浦东不是简单地沿用南方特区的政策模式,而是从一开始就以开放型体制探索为中心,以实践国家战略为根本宗旨。

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上海,在外资外贸等开放度指标上处于全国前列,现代大工业继续显著发展,但是,更能体现上海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却是国内外金融、贸易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云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这一领域中外资机构的入驻,使上海逐步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枢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两大目标,既体现了上海作为我国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中心城市的地位,也反映了上海在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新的历史责任。

第四阶段,面向世界的创新: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上海及时把国家的创新战略放在突出的位置。创新,首先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海的重要任务,在于以这种创新加速推进国际金融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国家开放水平的提升占领战略高地。这是国家整体国际经济战略的要求,是在以优惠政策激励外资流入与外贸增长开放基础上更高要求的发展。上海也积极推动科学技术与产品开发创新。与上世纪50年代不同的是,这是开放中的创新,即在与已经大量流入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竞争中的自主创新,是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也是面向世界市场的创新。实现这种创新,同样是为国家开放型发展夺取新的战略高地。

回答2:

快二个苹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