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共有那几只水师,每只的配备如何?

2025-02-25 20:55: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清军加快向西方学习步伐,挑选精兵万名,创建神机营,专习枪炮、洋操,开办船政和水师学堂。经过长期努力,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等近代海军,并设立了海军衙门。1875年(清光绪元年)确定由南洋大臣沈葆桢、北洋大臣李鸿章分南北洋两大海区组建新式舰队。

南洋海军于1879年5月由沈葆桢等奏设“海外兵轮船统领”,以后又称“南洋兵轮船总统”,由江南提督或长江水师提督兼任。到中法战争前,共有军舰15艘,排水量近1.8万吨。其中有福建船政局制造的“开济”和从德国购买的“南琛”、“南瑞”3艘巡洋舰。1884年8月23日马尾之战中福建海军大部被毁后,清政府着力加强北洋海军建设,向外国购买铁甲舰、快艇等装备。1885~1887年间,在德、英等国订购的每艘排水量达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以及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和一批鱼雷艇先后到华,划归北洋海军。加上原先进口及国产军舰,北洋海军舰船总数计约30艘。“定远”为旗舰。1888年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标志北洋海军成军,舰队被列入清军正式建制。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曾、刘步蟾为左右翼总兵,下辖5副将、4参将、9游击、27都司。舰艇官兵共约4000余人。各舰管带(舰长)均受过正规海军教育。官兵中实行以考核制度为基础的晋升制度。设立练勇作为水兵备补兵员。招募沿海年轻船民、渔民进行初级训练,以替代传统的世兵制。制定长方形国旗及海军将领旗,以供海上识别和交往,取代1865年为军舰及商船设计的三角形龙旗。改革俸饷制度,提高俸饷标准。聘请英国人琅威理专司训练与作战,由此掌握海战技术战术。在天津大沽、盛京旅顺和山东威海卫(今威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基地、军港和后勤医疗保障体系。提督衙门设于威海卫刘公岛。但经中日甲午战争一役,全军溃败,从此一蹶不振。嗣后,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武职官衔均被裁撤。

甲午战争后清旋重购军舰,布置防务,经过十余年的缓慢恢复,至1911年,巡洋舰队拥有15艘舰艇,总吨位1.8万吨;主力舰“海圻”号,排水量4300吨,“海筹”、“海琛”、“海容”排水量均为2950吨。长江舰队拥有17艘舰艇,总吨位1.4万吨。其总体作战与巡防能力,尚不如原北洋海军。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战争爆发,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主力被调往武汉镇压革命军,其余军舰在各地布防。从11月起,在革命党人的活动下,各舰先后在吴淞、镇江、烟台、九江、武汉等地宣布起义,清朝海军易帜加入革命军行列。

回答2:

30余年间,先后建立了南洋、北洋、闽洋与粤洋四支舰队,其中尤以北洋最为翘楚。

回答3:

贡生就是秀才举人那类功名,哪里是什么官?

回答4:

t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