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河南中岳嵩山旅游
嵩山自助游攻略
http://www.51766.com/img/sssl/
简介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嵩山属伏牛山系,是中国五岳之一,通称为中岳。它东西横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为350米,最高处为1512米,环山地跨新密、登封、巩义、偃师、伊川等市县。嵩山地区古代文化积淀甚厚,据《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介绍,各类文物古迹共956处。其中,有重9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99处属于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先后经历了“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等几次大的地壳运动,逐渐形成了山脉。在嵩山范围内,地质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层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质学界称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23亿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据中外地质学家考察,嵩山岩石发育完整,在地球发展历史上,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习称为“五世同堂”。嵩山地区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出露,构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据中国地质界测定,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质宝库。据地质学家考察,经过23亿年的“ 嵩阳运动”,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5、6亿年前“少林运动”,才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纪和奥陶纪。又经过约两亿年,此处地壳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风化和剥蚀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区的含煤地层。两亿三千年前后,中国的版土上,又发生了一次延续很长时间的地壳运动,南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丰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陆象生物化石,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和古生物演化的宝贵资料,嵩山奇特的地质构造,使它蕴藏了丰富的煤、铝、铁、麦饭石等矿产资源。
中岳嵩山,群峰挺拔,气势磅礴,景象万千。由峰、谷、涧、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构成的“八景”“十二胜”。八景是:嵩门待月、轩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唐代光启年间(885年~887年)进士郑谷游中岳时,为登封八景同赋诗以赞:
月满嵩门正仲秋,轩辕早行雾中游。
颍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险溽暑收。
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
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还有“十二胜景”即:
龙潭贯珠琼将流,嵩阳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钱,御寨日落苍谷口。
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实站山头。
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廉飞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云天啸,猴子观天盼解咒。
熊山积雪稍奇观,峻极远眺天地悠。
这些自然景观或雄壮魁伟、秀逸诱人,或飞瀑腾空、层峦叠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葱郁,一年四季迎送风雪雨霜,生机昂然。峻极峰上松林苍翠,山风吹来,呼啸作响,轻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涛怒吼,韵味无穷。嵩山秋色,少室红叶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势陡峭险峻,奇峰异观,比比皆是。登上山顶环顾四周,群山碧绿,林海荡漾,雪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响潭沟、挂冰崖、水帘洞、回音楼,景物天成,引人入胜。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有太阳、少阳、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则以《诗经·嵩高》“峻极于天”为名,后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时,曾在此赋诗立碑,所以又称“御碑峰”。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颍水奔流,北望黄河如带。倚石俯瞰,脚下峰壑开绽,凌嶒参差,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山峰间云岚瞬息万变,美不胜收。古人吕守曾(字待孙,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进士,授完县知县,历官山西布政使)有诗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来往舒心颜。白云蓬蓬忽然合,都在虚无缥缈间。”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游人心境的愉悦与宁谧。
少室山,东距太室山约10千米。据说,夏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河南府志》载,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黄河南岸。自古以来,它们引起了许多诗人的遐想,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关注,于是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和面貌。差不多给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丽的名称,遂有七十二峰之说。在这些群峰的环抱里以至峰顶之上,逐步盖起了无数的梵宇琳宫、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区内居住有汉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八个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数民族节庆之日,地方政府与汉族同胞共同庆贺,充分展示其民习、民风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数民族的习俗乐趣。
名胜
嵩山除优美的自然风光外,更以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著称。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元代观星台、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阳书院、刘碑寺题刻等。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后僧徒在此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为历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余年间的砖石……
嵩山属伏牛山系,史书对伏羲和黄帝在伏牛山作为活动的中心,有许多记载。《孟子》中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今舜墓嵩山之马峪川,启母墓在嵩阳书院之左,许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颠。“尧舜遗风”,“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庄子》云:“尧让天下,许由遂逃箕山,洗耳于颖水”。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为牛饮水之际,大尧与之商谈禅天下,许由听说此事,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秽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这个事情,嵩山脚下童叟皆知。
据古书《竹书纪年》和《世本》记载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禅位禹后,“禹居阳城”。历代历史学家都认为阳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阳城(在今告成镇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传十七王、十四世,历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阳城数迁,但均在嵩山周围。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广为流传。
“嵩山天下奥”。嵩山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祭祀、文人学士游宴讲学、高僧名道及骚人墨客等游历、著书讲学或悟禅、隐居之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居五岳之冠,被誉为文物荟萃宝地。在嵩山可以领略中华八千年历史进程。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阳城在这里都有遗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嵩山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登立嵩顶峻极峰极目远眺,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扬的《牧羊曲》依然让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丽景色早已从这首优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萦绕心怀。
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其中有中国六最:禅宗祖庭——少林寺;现存规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现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现存最古老的阙——汉三阙;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现存最古老的观星台——告城元代观星台。此外,太室山黄峰盖下的中岳庙始建于秦,唐宋时极盛,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嵩阳书院气宇恢宏 、古朴高雅,宋时与睢阳、岳麓和白鹿洞书院称四大书院;加上苍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环险绝的轩辕关、慧可断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为中国人文风物的瑰宝。
嵩山上道、儒、释三教皆有,道教兴起较早;相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在此升仙;西晋道士鲍靓曾于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曾从成公兴入此山学道,自称遇见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师潘师正曾居山中逍遥谷修道二十余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均曾向其参访道要,高宗曾为其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于岭上;唐道士李筌曾隐于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经典,相传于山中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山中著名的道教宫观为中岳庙,此庙现为道教全国、重点开放宫观之一,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是佛教胜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当然,这条路线是早上从洛阳出发直达登封的),可以顺便先去六个地方去转一转的。观星台院落幽静,周公测景,郭守敬观星,从此奠定中国天文学之基业。台东壁日军炮击留下的弹坑,又让我想起芦沟桥畔宛平城上同样的伤痕。中岳庙峻极嵩高,林木荫森,镇库铁人威武雄壮,两廊彩塑中,包拯、海瑞、关羽、岳飞均是仙班有名。嵩阳书院内,“大将军”得意忘形笑歪了身体,“二将军”愤愤不平气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伟,法王寺彩绘阴曹气氛恐怖。一切给人留下了终生的印记!
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国语·周语》称禹之父鲧为“祟伯鲧”,“崇高”之名缘结于此。据东汉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个部落酋长,居住在嵩山与箕山之间。《史记·封禅书》称:“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因此,对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是以嵩山为基础的。据《史记》记载:“禹之父名鲧,鲸之父名曰颛项,颛项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黄帝。”可见禹是黄帝的后裔。而今人们以“炎黄子孙”来赞誉中华民族的后代。从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他们常游于嵩山之巅。
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号称四岳。相传黄帝于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诗经·大雅·菘高》有云:“菘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据《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作雒篇》记载:周武王初灭商,曾计划建城邑于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认为能够沟通人与天神的嵩山太室。后来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为周朝的统治中心,西周灭亡后,洛邑遂成为东周都城。是时,嵩山如同关中终南山一样,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如《左传》昭公四年云:“阳城、太室、荆山、终南,九州之险也。”
秦汉以降,嵩山中岳大帝的雏形逐渐形成,并不断趋向人格化,虽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让于五岳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国家祀典的五岳之一。据史称,秦始皇笃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孙卿利用大鼎的被发现,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后,汉武帝亲临太室山,礼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为篙高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再至中岳太室山,亲率群臣,礼登嵩顶。据传,当武帝登山时,随从官员听到山间有呼“万岁”之声,“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言。”“以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无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户为嵩高县,作为奉邑”。又在山上建为万岁亭,山下建万岁观,名此峰为万岁峰,以应山呼之奇。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颁布诏书,正式确定嵩山为中岳,要求历代祭祀。又据《史记·孝武本纪》称:“今上封禅,其后十二岁而还,遍于五岳、四渎矣。”汉代有方土入嵩山寻仙采药,或存思诵神以治病驱邪。《后汉书·刘根传》云:“刘根者,颖川人也,隐居嵩山中。诸好事者自远而至,就根学道。”因此随着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开拓,中岳大帝的人格化更为明显了。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通》谓“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顶名为峻极峰。相传西晋道士鲍靓于元康二年 (292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谦之早年曾从成公兴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师正居此山之逍遥谷,高宗诏建崇唐观,又别立精思院於岭上,修道二十余年。唐道教学者李筌曾隐於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经典,传于虎口岩得《阴符经》。
《道藏辑要·岳渎名山记》谓中岳嵩山岳神中天王,领仙官玉女几万人,治理其地。汉末魏晋,道教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中岳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于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庙,凡遇水旱,即命官员来山祈祷。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还亲至山道场,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自后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神仙信仰体系已经趋于完备。中岳大帝作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后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祭把嵩山,改为神岳,封其神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为天灵妃。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为帝,天灵为天中皇后。改嵩高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岳神正式成为神帝而被后世崇拜。道经称,中岳神君服黄袍,戴黄玉太乙冠,佩神宗阳和印,乘黄龙,领仙官玉女三万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树木之属。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据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为天中王,将庙迁建于黄盖峰下,扩大规模,重新整饰。当时,登封县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银十万,将庙宇、台阁大加扩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岳庙记》)。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为中岳大帝制作衣冠剑履,以与道经之称相吻合。从此中岳大帝衣着冠戴一直沿袭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岳庙行廊一百余间,饰以丹青,绘以壁画,遍栽松柏百株。”据《宋史》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赠五岳封号,中岳大帝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并命翰林、礼官详定仪注及冕服制度,祟饰神像之礼,至时派遣礼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军将孙和登封镇将郭武等,监修中岳庙。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并创造碑楼百五十间,塑神像及装修新旧功德画壁等四百七十所,这可谓中岳庙史的鼎盛时期(陈知微《增修中岳中天祟圣帝庙》)。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庙观殿宇多为塌废。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钱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两,用工四万八千三百六十二个,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间,逐渐恢复了庙院状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余间,元末多毁于兵火,仅余殿宇百余间。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进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规模不同地进行过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
世人称嵩山处处有圣迹,世代隐机。据《嵩高志》载,汉武帝曾于“遇圣峰”会九嶷仙子,于“会仙峰”会八洞散仙。又据《嵩山志》载,唐高宗游于凤凰峰,乾隆帝开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鹤观”、“仙游门”、“寻真门”、“祟福宫”都留有仙迹。据《说嵩》称,战国时期有王栩,号曰鬼谷子,自幼入云梦山采药得道,鹤发童颜,相貌怪丽,久慕嵩山之名胜,欣然前往,后就地传道。位于观星台东北的鬼谷子住过的山洞,后称之为“鬼谷宅”。
据《云笈七签》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鹤峰炼丹,莫知其名,历世见之,时人计之已八百岁,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后建观曰“白鹤观”。《云笈七签》卷五《中岳体玄潘先生》曰:“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以符相授,栖于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请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帝与武后敬之,流连信宿而返。寻敕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敕置奉天官,令于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据《嵩山志》记载:北魏寇谦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长春均在嵩山“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另外,魏成公兴,晋鲍靓,唐司马承帧、吴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北魏寇谦之、唐李筌。寇谦之(365一448年),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行居冯翊万年(今陕西潼北)。早年倾心幕道,研习张鲁之术,后随成公兴入山,修道七载,声名渐着。其时,北方天师道组织涣散,科律废弛,民间道教起义不断;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兴盛,佛道斗争日趋激烈。为了维护道教的社会地位,并与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击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谦之首当其任,决心改革天师道,其在《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一书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录图真经》一书中,则召鬼神,传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其对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还是《三皇经》、《五岳真形图》和《阴符经》的发祥地,而这三部经在道教经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据《云笈七签》卷四《三皇经说》记载:上古三皇所授之经分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关于《三皇经》的行世,《三皇经》说:“晋武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晋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尔时未有师,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鲍靓,字太玄,东海人,为葛洪岳父。据《广弘明集·二教论》曰:“晋元康年间,鲍靓造《三皇经》被诛。”可见《三皇经》实为鲍靓所着。《三皇经》的主要内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图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术。
关于《五岳真形图》的由来,据《汉武帝内传》记载:汉末方士鲁女生采药于嵩山,遇一神女,自称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岳真形图》授之,并告以施用节度,据称其图“可以威制五岳,役使众灵。”其实,此图系方士实地考察山岳的鸟瞰图,为入山之指南,后经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话化,认为具有护符保身之功能。
《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据《骊母传阴符玄义》一卷注云: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壁得《黄帝阴符经》本,题云:“魏道士寇谦之传之名山”。“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书分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阴阳五行学说阐明“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中篇《富国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盗取万物,人人盗取万物的三者“更相为盗”的关系,强调必须天机,足时而动,固躬养命;下篇《强兵战胜演术章》说明学道须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违”,如此方可长生久视。李筌遂着《阴符经注》,他在注中用阴阳五行阐述道教的教理教义,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释、集道于一体的典型建筑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环水抱之区,无地不染梵尘”之美称。阳书院前身为佛教寺院,曰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拥有僧徒数百人。公元七世纪初,隋帝改梵刹为道观,名叫嵩阳观。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唐天宝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观。后来因道教活动场所的转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户。五代周时,将嵩阳、天封二观合建成书院,称为“太乙书院”。宋太宗时称“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为“嵩阳书院”,并设院长在此掌管事务,拨给学田一百亩,以充学费。自此,嵩阳书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响,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
嵩阳书院的规制完全不同于寺观。书院虽不突出供神像的大殿,但吸收了道教对祖先的崇拜,大殿中供奉着与书院有关的先贤圣师。现存建筑大体上保存了清代建置。如今这里已成为历史胜迹,在这里可以见到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珍贵文物古迹,如汉代将军柏、唐代石碑之类。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山至此,见三株柏树高大茂盛,犹如威武挺拔的将军,于是兴致大发,封三株柏树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今存大将军柏和二将军柏,三将军柏毁于明末大火。明人陈斐《三将军古柏歌》颂道:“扶疏掩映嵩阳宫,仙跸曾经汉武封。溜雨霜皮合六抱,凌霄秀色辞群峰。”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现存于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其中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制宏伟,结构紧凑。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各有一只卷尾石狮位于宝珠两边。石狮前爪把持宝珠,后脚盘蹬于宝珠的基座上,嘴唇吻于宝珠,甚称奇妙。这不仅是装饰,使碑首不致于显得单调,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实际功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边有大朵云气图案的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浮雕的双龙飞舞,两侧是浮雕的麒麟。这种碑首较那种盘龙式或半圆顶的碑首要别致得多,象征着升腾的云气和天上的巨龙,气势特别宏敞。碑文由李林甫撰写,字体为徐浩八分古隶楷书,字态工整,刚柔适度,堪称一绝。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雕刻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京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郑东新区,很漂亮的,可以去体验一下现代都市。
黄河游览区,就是邙山新建立的炎黄二帝像,游16公交可以到,在火车站那坐。
鸵鸟园,很多鸵鸟。不过这个同学去更好,很多水上吊桥什么的。你自己考虑。
如果父母没去过嵩山,其实可以去爬三皇寨,下来看少林寺和嵩阳书院的。这个很值得。
住郑州还可以坐郑开公交去开封一日游。
市区里最后购物选择在二七广场,德化步行街。
世纪欢乐园不适合和父母去,适合和同学去。如果父母不能爬山可以去绿博园看风景。
思念果岭不错啊 龙湖也行 最适合人多去玩
其实同学在一起去哪里都行
去森林公园呗 门票才两块钱 玩的东西也不少 最好的时还可以自己烧烤 多好啊
森林公园.比较划算还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