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之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杭州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活动,史称为“良渚文化”。自秦朝始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吴越国和十二世纪的南宋王朝曾在杭州建都,曾有14个帝王为都237年,杭州历来是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3年杭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 、吴越文化、南宋及明清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系列,有力地推动了以后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早在隋唐、五代至北宋就为我国东南文化中心,南宋更汇聚了众多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元、明、清文化艺术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杭州历代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孙权、钱、于谦、毕升、沈括、朱淑真、章太炎等等,还有不少曾居留杭州的如白居易、苏东坡、张煌言、秋瑾等历代名人。
理由之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杭州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系中山丘陵区,群山起伏,西南部的主要山脉为天目山、白际山、 千里岗山,东南部为龙门山。杭州城区格局颇有特色,与众不同。天竺山、灵隐山、老和山并列于城西,皋亭山蜿蜒于北,南屏山、凤凰山、五云山、太湖山绵亘于南,宝石山、吴山南北遥相对峙,环抱西湖,城区在西湖之东,形成“城景相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自然形成的独特秀丽的城景格局特色。同时,杭州兼具江河湖交融的先天环境优势——钱江潮名闻天下,古老的大运河穿城而过,更增加了杭州城市的历史厚重感。
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风景名胜区, 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总面积达60.8平方公里,融名胜古迹 、园林山水于一体,西湖南宋时就显现名传千载的“西湖十景”,元末又创“钱塘八景”, 清代还增添了“西湖十八景”,近代西湖“新老双十景”交相辉映。灵隐寺、岳王庙、六和塔、虎跑泉等著名景点举世瞩目。近半个世纪以来,又发展挖掘了60余处景点,西湖可谓处处见风景,风景个个为名胜。苏东坡在杭时有诗赞道:“水光敛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由之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
杭州城市建设近十年来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特别近年来,杭州市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市区道路骨架建设,完善地面路网,强化交通管理,美化城市“窗口”环境质量。
先后组织了“一隧两桥十路”、“一堤两桥八路”、“两桥八路”、“一场一堤一隧两厂四桥六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建成梅灵隧道、中河高架一至三期、艮秋艮新立交、江滨大道、西湖大道等50多条城市道路桥工程,使全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
初步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由高等级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为骨干的交通网络。沪杭高速公路、320国道(杭州至建德于合段),104国道余杭段22公里、萧山段22公里建成;全长约102公里、全封闭、4至6车道的杭州绕城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其中西段19公路已建成通车,北段和东段62公里,隧道、立交桥主体工程和路基基本完成。杭州萧山机场一期工程完成通航。京杭运河杭州段改造完成,主要有:改造四级航道13.55公里,改善护岸和绿化30.8公里,建成三堡二线船闸,使过闸能力达到850万吨/年。按最高聚集人数5200人规模改建的铁路杭州新客站及配套设施全部完成,已投入使用。
理由之四:积极的住宅建设与住房政策
在住宅建设中,市政府充分考虑城市适宜居住的自然文化要素,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合理的居住用地分布格局。同时,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协调发展,先后实施了庆春路、凤起路、湖墅路、延安南路、复兴路和城站广场“五路一场”,以及拱宸桥地区、吴山地区、复兴地区、东河绿化沿线、中河高架桥西侧等“三点两线”的重点旧城改造;相继建成了朝晖、翠苑、采荷、景芳、大关、古荡、桂花城、三塘、新金都、南都·德加公寓等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150多个。其中新金都城市花园和南都·德加公寓荣获建设部全国优秀住宅示范小区称号。80年代以来,杭州市共建成住宅达2700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79年的3.9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0.6平方米。
伴随个人拥有住房的社会变革,人在社区中存在的方式也在悄悄地改变,过去纯粹的“居民”,演变成了“业主”,社区内开展的多种多样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联络了社区内居民,丰富了他们的社交与业余生活,创造了安乐、祥和的居住氛围。
理由之五:城市环境的治理
1、城市治水工程
水网交错是中国江南城市的重要特点,水环境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环境质量。市政府在取得中央和省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在组织实施了对中东河、古运河(杭州段)和西湖的综合治理后,着手治理所有城市河道、贯通整个城市水系。
中东河的治理使市中心区域的死水变活;运河截污工程扩大了城北污水接纳处理能力,使全市所有污水均可入网处理;西湖四周的截污和底泥的疏浚使湖水进一步变清。河道配水、水系贯通工程将在截污工程的基础上,从根本上解决市河的黑臭问题,还市民一个清丽的水环境,达到居家亲水的目的。今年以来,市河道的整治已开工53条,完成41条,总长91公里,清淤量169.3万立方米,市区河道环境明显改善,昔日乌黑的运河中已有鱼虾畅游。
东河整治项目
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绿色与休闲是现代人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府在大力维护西湖风景区大片自 然林木的同时,致力于城区园林绿化工作,通过道路绿化、小区绿化、拆违还绿、新建扩建公园等多管齐下的办法,使市区绿化面积大幅度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从1990年的1076公顷,提高到2000年的649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从1990年的417公顷,提高到2000年的97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从1990年的3.87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6.79平方米。近年来还相继建成张苍水祠、苏东坡纪念馆、吴山城隍阁、花圃时花广场、太子湾公园等多处园林景点。
市政府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绿化工作,如建立全民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规定对长期闲置的建设用地,限期实施临时绿化;对新建的高层建筑裙楼实施屋顶绿化;新建工程不搞实体围墙,实行代绿代墙,对现有实体围墙进行破墙透绿的改造;对新建道路的行道树配以常绿树种,改变冬季少绿的面貌;要求在城区街头增加绿化小品、雕塑等,提高城市文化内涵。
3.大气与噪声污染的控制
为了改善空气污染质量,使城市空气更加清新,杭州市已全面实施清洁燃料工程,扩大烟控区创建面积,努力在整个市区实行烟尘控制;改变燃料结构,全面“禁硫”,1999年煤中的含硫量已从禁硫前的平均1.75%下降到了0.65%;全面展开对机动车废气污染的防治,通过路检和年检,对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强制安装净化装置,市区已实现汽油无铅化;采取现场监管、专门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的监管,市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周平均值下降到83.15。
市政府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全面落实市区范围禁鸣喇叭的规定,加强了对航运船舶噪声管理,进入市区河道的船舶限制鸣笛,夜间禁止挂浆机船进入市区河道;对工业噪声点源和敏感点源实施了限期治理,对社会生活噪声和商业招徕噪声进行专项整顿;对建筑施工噪声进行了申报监管。至1999年底,市区噪声达标覆盖率达9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7.9分贝,全市交通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为68.8分贝。
4.依法拆违与街巷整治
杭州与许多发展中城市一样,由于城市管理上的滞后,城郊结合部违法建筑大量蔓延, 城市环境一度严重退化。南非行政管理学专家保罗·哈里森先生认为发展中国家两个关键性的弱点之一是“国家的软弱性”,即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在杭州居住环境的改良中,市政府克服了哈里森先生提出的弱点,在全市范围内运用法律武器,开展了全面清理和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工作,1999年至2001年5月,已拆除各类违法建筑269.5平方米,确立了城市依法建设、依法管理的新秩序。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城市区划调整伴随着跨江发展画卷的展开,标志着杭州将从西湖时代迈向崭新的钱塘江时代,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已经来临。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奉行环境立市的政策,继续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面积,高质量地进行城市绿化,全面整治城市水系,更好地进行城市绿化,全面整治城市水系,更好地保护、修复历史人文古迹,让杭州这座山水城市在全绿化的发展进程中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让“住在杭州”的口号成为一项庄严的承诺,在联合国“人居”大会宣言的指引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杭州带着文明古国江南文化之经典从容地从中国走向世界。
上海,太繁华以至于感到拥挤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杭州的,去的也多, 虽然人也不少,但总归有城市自己的魅力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