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课程标准体系改革为抓手,切实推进
素质教育的推进,首称在于观念的转变。教师们的理念能否转变关键看校长,社会观念的转变则要以素质教育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信服。我们必须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切实做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到位,“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结合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变得应试为中心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最充分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以薄弱学校改造为突破,明确目标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就整体而言,就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通过薄弱学校的改造,可以缩小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差距,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向受教育者提供大致相近的教育条件,从而使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素质教育重要目标的实现从宏观上成为可能。着力坚持一手抓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一手抓薄弱学校改造。通过分层制订改造计划,实施“软硬”并举,强化薄弱学校改造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社会氛围。
3、以优化课堂教学为核心,注重效益
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潜力在课堂,抓住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建设起贯彻执行教学法规的责任制,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有效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和各科课外作业总量。积极形成“人人关心课堂教学,人人参与课堂教学,从研究课堂教学,共同评价课堂教学”的浓厚氛围,狠抓课堂教学。强化教学质量形成过程中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在各科各种目标的调控下得到全面发展。
4、以师资素质培养为根本,狠抓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必须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突出师德教育,要使教师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提升广大教师的师德境界。加速知识更新,加大教师学历提高型继续教育的力度,强化技能训练。始终坚持以教师和教育为根本,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坚持以名师队伍建设为导向,全面提高优化教师资源的覆盖范围;坚持以教师管理为动力,全面优化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5、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和谐发展
要进一步理解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使学校艺术教育尽快步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进一步加快艺术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观念改革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修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形成素质化的艺术教育观念体系;教学内容上要根据社会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吸收既具有时代信息,又适合青少年特点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民间艺术传统得到传承和整合;教学方法上,坚持陶冶情操为中心,训练参与为主线,欣赏吸收为主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空间;教学组织形式上,形成独立性艺术教育,活动性艺术教育、渗透性艺术教育和隐性艺术教育四位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艺术教育设施,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地的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实践,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6、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为保证,推普促高
转变单一增强体制,忽视体育教育“多功能作用”。学校体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全方位地认识体育的功能,且从自然的、社会的、生理的、心理的等各个角度对体育作深入的研究,真正使体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学生每天参加户外活动1小时,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总量,把体能检测指标纳入学生学业管理。转变只注重体育教育中的“术”,而忽视了“育”在身体教育中的特殊功能。既要在“硬件”部分深化,更要在“软件”部分深化。转变只抓竞技提高,忽视普遍增强体质的观念,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引导下普及。发展全体学生的体力,增强体质。转变只重视校园体育,忽视扩大体育空间界限的观念,积极开展各种阳光体育运动,全面优化学校体育环境,顺利完成现代社会所赋予学校体育的光荣使命。
7、以科学评估为手段,正确导向
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后继环节,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观,积极探索评价方法的改革,努力构建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采取符号评价、认知评价、情感评价和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保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增强素质教育整体健康推进的力度。
当然,素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它的内涵是在不断丰富,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不断地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任务。
什么是“应试教育”?
这里所说的“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一个贬义词。语词主体使用。由此,“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本是一个规定性问题。规定性定义无正误之分,但有之别。约定俗成的理解或权威的理解,为优。
关于“应试教育”的定位及涵义,虽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上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较正规的科学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
把“应试教育”理解为一个贬词,并不是整个否定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现行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单纯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完整的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无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应试教育”指什么,这是一个前提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无法理解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必要性。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