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025-04-27 07:36: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在历史课堂中应用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我选择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思考: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2)巴黎公社起义迅速失败,而俄国十月革命却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3)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思考上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加强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为高质量历史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小组自学法
  小组自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而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优劣互补”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所以,在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讲完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这样的小组自主学习、自主讨论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而且这样的小组讨论,还能让学生小组激烈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走进历史课堂,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在历史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高考历史中占分比重较大的一类试题。但是,实际课堂上,我们常常是为了解题而解题,并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案例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应用相关的知识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为了提高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一些案例,如,“毛泽东同志曾声明: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该声明说明了我国外交政策的什么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在历史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以其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文本为一体的优势被广大教师生所喜欢,尤其是在历史教学当中,多媒体的辅助授课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以及自主性的发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些纪录片,目的是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视频冲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日军的行为,进而在调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愿意自主去了解这段历史,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示历史学科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