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咸阳的重要考古发现有哪些

2025-04-02 11:07: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从历年的调查与发掘看,秦都咸阳遗迹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在今咸阳市以东的渭河北岸,其范围大致是:东自柏家嘴村,西至长陵车站附近,北起成国渠故道,南临渭河。因渭河北移,估计原秦都咸阳渭北有相当部分已被河水冲毁。在这一大片地域内,战国晚期至秦代的遗迹分布密集,包括了宫殿基址、手工业遗址、中小型墓葬区等。此外,渭河南岸也有许多秦宫殿遗址(图一)。

1.宫殿遗址

渭北咸阳原上的宫殿建筑群主要分布在西起聂家沟、东到刘家沟之间的广阔地域,目前探明的夯土遗址多连绵相接,但大体可划分为二十多处相对独立的单元建筑。经正式发掘的三处宫殿遗址皆位于牛羊村附近,彼此相距较近,似为同一宫殿建筑群体中的不同建筑单体。

—号建筑遗址于1974年3月至1975年11月发掘。该遗址平面呈“凹”字形,地跨牛羊沟,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0米。牛羊沟是后期形成的,正从遗址中部穿过,至今沟的东西断面上仍可看到殿基的夯土层和预埋的下水陶管道。在“凹”字形遗址的西端即牛羊村西侧有一个残髙6米的大夯土台,略呈长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在沟东相对应的位置上,原来也应有同样的一个夯土台,只是已经被夷毁经发掘,残存的夯土台基是一座南北朝向并有上下两层布局的高台式宫殿建筑。这座高台建筑与牛羊沟对面被夷毁的那座高台建筑之间有长廊连接,构成一组东西对称、形似双阙的建筑整体[1]。

二号建筑遗址也是一座夯土高台,位于一号建筑西北,相距93米。基址东西长127米,南北宽32.8?45.5米。基址顶部有三室,其中4位于台面西半部正中,为主体建筑,平面为方形,东西长19.8米,南北长19.5米。台下建筑位于夯土台东半部北侧的底层,并下深至台基夯土之中,是这座建筑的地下室。高台基址底部依台基筑回廊一周。回廊和庭院地表还发现竖直的陶管18处,可能是插放旗杆的设施。二号建筑的基址东西两端仍向外延伸,东南又与第一、第三号建筑有走廊相连[2]。

三号建筑位于一号建筑西南,相距百米,东北角与一号建筑西南角有走廊相连。三号基址南北长,东西窄,中间高,两边低,呈鱼脊状。由于基址南部后期破坏及发掘面积有限,仅揭露出基址北部的走廊及1室、2室以及两室之间的曲尺形回廊。走廊南北长32.4米,东西宽5米,计9间,东西为坎墙,墙残高20?108厘米。墙体在夯土墙基中挖制,东、西两壁饰有大幅彩色壁画,内容为车马出行、仪仗及植物、几何纹等。廊北1室为正殿,东西长13.4米,南北宽6.5米,面阔五间,进深二间[3]。

从基址内出土的大量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看,三座高台建筑的始建筑年代均属战国,有人推测为秦孝公迁都后所修的“咸阳宫”的一部分[4]。据文献记载,建于渭河北岸的宫殿还有很多,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的“六国宫殿”、秦始皇曾逢盗兰池的“兰池宫”等。但由于发掘工作尚少,现在还不能确指咸阳原上每座宫殿遗址的具体名称。秦都咸阳以渭河北岸为主要政治活动中心,但从秦惠文王、秦昭王时,就已经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了多座宫殿。至秦始皇时,“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史记•秦始皇本纪》)。建于渭南的宫殿,著名者如章台宫(故址在汉未央宫前殿处,即今西安西北高低堡子村

一带)、兴乐宫(汉初扩建为长乐宫,遗址在今西安市龙首山北坡)、甘泉宫(汉武帝时建造的桂宫“一名甘泉宫”,大约桂宫是在秦甘泉宫旧址上建造起来的)、阿房宫等。其中,阿房宫做过较多的调查和小规模的试掘。

阿房宫位于渭南秦上林苑中。遗址在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褰、后围寨、南至王寺村一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5公里,东以皂河为界,西迄长安县小苏村一纪阳村,横宽3公里,占地约15平方公里。在这一区域内,至今保留的地面夯土台基还有二十余处,其中以阿房前殿遗址最大。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为秦惠文王所初创,秦始皇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按照秦始皇的规划思想,是要把首都的政治中心由渭北移至渭南,建设以阿房宫为中心的大都会:>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动工修建,仅动工三年始皇死。秦二世“复作阿房”,但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攻入关中,工程被迫停工。后被项羽一把火焚毁干净,现仅存留高大夯土台基。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其主体工程当已完成。东西五百步约合750米,南北五十丈合116.5米。现存前殿遗址,西起古城村,东至巨家庄,地面上有一座巨大的夯土台基,东西宽约1300米,南北进深500米,台高7米,约合65万平方米。这个夯土台基比《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前殿要大得多,大概还包括前殿的基座、殿四周的回廊、台阶及其他附属建筑在内。此外,在距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西南约数百米处,地面上都可见到多座夯土台基,并发现建筑用筒瓦、板瓦、瓦当、铺地砖、陶水管、石柱础及带

有戳印文字的陶片等[5]。

除以上宫殿建筑外,咸阳都城郊县还建有大量的离宫别馆。据记载,当时“关内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三辅黄图》)。这些离宫别馆中,有的迄今仍有遗迹可寻,或是有文字瓦当、封泥、金文佐证,但大多数已湮没无闻。经调查基本可确定位置的有:望夷宫(今泾阳县东南界)、步寿宫(今渭南市靳尚村)、林光宫(今淳化县北25公里处的梁武帝村一带)、谷口宫(今泾阳县口镇)、蕲年宫、橐泉宫(今凤翔县西南长青乡孙家南头堡字壕村一带)、梁山宫(今乾县西关1公里处)等。此外,咸阳附近还有上林苑、宜春苑、甘泉苑等皇家园林3其中的上林苑在汉武帝时大规模扩建,成为汉代皇家最主要的苑囿区~

回答2:

  秦都咸阳的重要考古发现有秦咸阳遗址,阿房宫遗址等等。
  阿房宫是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遗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始建于公元前212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