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对重庆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地理知识题
2025-03-29 06:18:3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重庆,这个西部开放的高地,正在为打造中国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迈开大步。 "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这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具体目标,也是重庆金融业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围绕2015年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建设银行积极行动起来。在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叔平带领的班子领导下,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以"314"总体部署为统领,采取差异性的发展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服务于建设"五个重庆"、重庆产业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服务于重庆地方经济建设中。 在这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挑战面前,重庆建行人充分展现出了实现发展目标的高度责任心、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的主动性,他们坚持风险管理原则又好又快发展,他们干劲十足、激情飞扬,他们矢志进取,正一步一个脚印攀登新的发展高峰……   支持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金融支持主力军作用 金融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造血"功能,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市300多亿元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历史性地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建行重庆市分行积极跟进重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五个重庆"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开拓业务市场,不断强化基础管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持续提升服务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产业升级、库区发展等领域贡献突出,三年累计投放贷款超千亿元,充分发挥了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作用。其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评价和高度认可,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重庆市政府颁发的金融贡献一等奖。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将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重庆经济发展了增添巨大活力,也为金融业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建行重庆市分行紧抓机遇,围绕扎实推进"五个重庆"建设,迅速行动,竭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努力在重庆新一轮经济建设中发挥金融支持主力军作用。据了解,截止2009年三季度,建行重庆分行累计投放公司类人民币贷款超过360亿元,其中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达185亿元,支持项目主要包括重庆地产集团、高速公路投资公司、城投公司、电力公司和各个区县的基础设施项目。 在建设银行与重庆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备忘录签字仪式上,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三年内,建设银行将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重庆市的发展规划,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建设银行信贷规章制度和信贷审批条件的前提下,向重庆市"五个重庆"基础设施建设、库区产业发展、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中小企业以及涉农等领域意向提供2080亿元的融资支持。下一步,建行重庆市分行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建设银行整体优势,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助力民生工程建设 加大对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民生领域的发展,对于国家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行重庆市分行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工作,今年又大力推广"民本通达"系列综合服务金融产品,涵盖"教育慧民"、"医疗健民"、"社保安民"和"环保益民"等四大项目,加大了对医疗、教育、社保和环保等民生领域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据了解,2009年该行积极跟进市委市府"五个重庆"建设,以健康重庆、平安重庆、宜居重庆、森林重庆和畅通重庆建设为契机, "民本通达"服务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了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相继与市政府、市卫生局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开展绿色公益主题宣传,截止2009年3季度,该行教育行业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贷款余额总计31亿元,当年新增投放16亿元,在今年重庆主流媒体评奖中,建行重庆市分行一举夺得了"民生领域金融服务特别贡献奖"。 三峡工程的关键在移民,移民的重点在重庆。但三峡库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滞后,致使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任务存在巨大压力。建行重庆市分行不但在移民建设资金管理方面作出贡献,多次被评为"移民资金管理先进集体",还采取多项措施支持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2003年以来,为促进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对三峡库区累计投放各类贷款超过300亿元,累计对三峡库区发放涉及三峡库区污水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工程、灾害治理等项目的搭桥贷款45亿元,大力支持了库区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类大中小骨干工商企业的成长。 除此之外,今年建行重庆分行还与三峡重庆库区核心区域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今后3年内建行重庆分行将对万州、涪陵、巫山、开县、奉节、云阳、忠县、丰都、石柱、武隆等10个三峡重庆库区核心区域,给予信贷投入和相应金融创新服务支持。 据了解,2009年重庆分行涉及民生相关领域信贷投放累计超过90亿元,为将重庆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经济最为开放的特大型城市,成为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助推中小企业融资 创建小企业"信贷工厂"经营模式 占全国公司总数99%的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 "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结算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发展。建行重庆市分行将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在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倾斜,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进行探索,并主动与市经委、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了 "专业化、流程化、批量化"小企业业务经营模式。 据了解,在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十分旺盛,作为总行最早确定的试点行之一,建行重庆市分行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小企业"信贷工厂"经营模式,加快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截至目前,建行重庆市分行小企业信贷客户近三年年均增长143%;信贷余额近三年年均增长131%,贷款新增、客户数新增和资产质量等指标连续两年在系统内名列西部行前茅,建行小企业服务品牌已经得到重庆市场及客户的认可,并被主流媒体授予"最佳中小企业服务银行"等多项荣誉。 建行重庆市分行是怎样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呢?据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组建专业化机构、打造专业服务团队,在建行重庆市分行本部成立了小企业中心和小企业贷款审批中心,在12个分支行设立了小企业客户部,为小企业客户服务,争取做到专业专注。二是推进业务规模快速发展,重庆市分行小企业信贷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公司类贷款整体增速。三是合作客户所涉领域广泛。工业项下的39个行业大类中,建行重庆市分行小企业信贷客户涉及其中的33个。四是小企业信贷产品富有特色。根据重庆小企业以制造业配套为主的特点,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小企业特色产品,将重点核心企业产业链上游配套小企业作为客户营销的重点,实现了小企业业务的批发化发展,快速扩大了小企业客户群体。 此外,为有效突破小企业担保瓶颈,优选了12家政策性担保公司和12家民营担保公司进行合作,累计担保金额30多亿元,极大缓解了中小企业客户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了小企业业务良性发展。

回答2:

一、重庆航运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三峡成库后,重庆航运条件大为改善,水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水运物流大通道的作用日益显著。市委、市政府利用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蓄水、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机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航运发展的政策措施。2007年,市政府作出《关于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决定》。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畅通重庆”的决定,提出“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2002年以来,重庆市水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0亿元,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惟一拥有一级航道、5000吨级深水码头、水运一类口岸和保税港区的地区。航道、港口、船舶等航运要素的高度集聚,使重庆在西部地区正逐步成为“准沿海”城市。

  (一)航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提速。重庆境内长江干线航道由原来的三级提高到现在的一级,通过能力显著提高,5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从下游可直达重庆。相继建成以寸滩为代表的一批5000吨级大型化、专业化、机械化码头,港口货物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4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15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由2002年的5.5万标箱增加到2009年的171万标箱。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2002年的301吨增加到1400吨(全国内河平均吨位364吨),平均吨位居全国内河第一。三峡豪华游轮具备世界内河品质,普通客运船舶已逐步被一批具有国际品质的内河豪华游轮替代,最大的豪华游轮吨位已达到1万总吨。

  (二)重庆港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重要的枢纽港和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窗口。三峡成库以来,水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水运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水运货运周转量从2004年起稳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主要通道,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周边省市中转量占全港货物吞吐量的35%。2009年,全市完成水运货运量7771万吨,是2002年的4.1倍,年均增长22.3%;货运周转量968亿吨公里,是2002年的6.7倍,年均增长31.2%;港口货物吞吐量8612万吨,是2002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4%;集装箱吞吐量51.8万标箱,是2002年的5.9倍,年均增长29%。水运货运周转量占综合交通比重由2002年的36%提高到2009年的58.9%。

  2009年,水路运输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随着经济结构逐步由资源输出型向资源输入型发展,长江水路运输上、下行货运量比例由2004年上行30%、下行70%,发展为目前上下约各占50%。二是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集装箱同比下降22.5%,但内贸集装箱同比增长25.3%,集装箱吞吐总量基本持平。三是随着重庆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汽车滚装运输高速增长,同比增长57.2%。四是随着重庆市化工产业发展,水路化危品运输高速增长。2003年以来,水路化危品运输量年均增长16.8%,周转量年均增长30.7%。

  (三)水运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引导运输向低碳模式发展。适应新型运输方式的集装箱、化危品、滚装汽车和豪华游轮等专业化运输船舶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标准化船舶数量由成库前的5%提高到35%。2009年,重庆市货运船舶1千瓦载运能力由成库前2002年的1.5吨提高到2009年的6吨,平均单位能耗由2002年的7.6千克/千吨·千米下降到2009年的2.9千克/千吨·千米,降幅达62%,居全国内河领先水平。按2002年燃油单耗水平,2009年重庆水运共节约燃油近50万吨,节油效益约32.5亿元。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50万吨、碳氢化合物1.4万吨。

  (四)航运要素在长江上游地区占主导地位。2003年以来,重庆航运得到快速发展,航运要素在长江上游地区已逐步占主导地位。目前,重庆市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占长江上游的75%,是长江上游惟一拥有一级航道的地区;港口通过能力占长江上游的70%,是长江上游惟一拥有5000吨级深水码头的地区;船舶制造能力占长江上游地区80%,省际运输船舶运力占长江上游地区80%以上,船舶载重吨占长江上游地区的70%,集装箱船舶箱位占长江上游地区的95%。2009年,重庆市水运货运量约占长江上游地区的70%,货运周转量约占长江上游地区的90%,港口货物吞吐量约占长江上游地区的65%,集装箱吞吐量约占长江上游地区的90%。重庆港已经成为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的集装箱集并港、最大的大宗散货中转港、最大的滚装汽车运输港、长江三峡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及游轮母港。

  (五)水路运输安全稳定形势持续向好。1995年至2003年,重庆水运海损事故平均每年死亡人数100人左右,约占全国同类事故死亡总数的20%。2003年以来,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长江分道航法、客渡船标准化和渡口改造等措施,强化安全管理,安全形势逐年好转并总体趋于稳定,已连续80个月未发生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下降到20人以内,确保了水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长江水运对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的作用也日渐凸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内河航运已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世界经济发展和布局一般是从沿海溯河而上,不断延伸扩至内地。长江黄金水道作为连接我国东中西部重要的运输大通道,对国民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加快西部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近年来,随着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的发挥,内河航运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导沿江产业合理布局。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基本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目前临港产业带集中了全市约90%以上的冶金、机械制造、电力、汽车、摩托车等企业。长江已成为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主要通道,重庆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水运完成。水运也成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中远、中海等国内航运企业在重庆设立了子公司,丹麦马士基等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前20强也在重庆设立了代办处或分公司,重庆集装箱物流业务的国际范围进一步拓展。

  (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降低物流成本,是在内陆地区发展钢铁、汽车等产业的重要条件,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水运运距长,重庆市水运平均运距1230公里,铁路平均运距570公里,公路平均运距51公里。运能大,一艘5000吨的船舶,相当于2.5列火车、250辆20载重吨汽车的运能;运价低,水运运价0.03元/吨·公里,铁路0.16元/吨·公里,公路0.5元/吨·公里。一个标准集装箱从重庆到上海的水运运价约3000元,铁路约5000元,公路约12000元。由于运价低的优势,产业向沿江地区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长江航运的比较优势,还大大弥补了长江上游地区铁路和公路网密度低、通过能力不足的缺陷,将极大促进重庆市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的形成。

  (三)促进三峡库区就业和稳定。重庆市三峡库区15个区县中有9个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部分位于具有航运开发价值的支流航道沿线,由于铁路、公路建设难度大且密度低,丰富的矿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依托航运。航运开发既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交通运输需求,又可促进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增加人民群众就业机会,确保库区社会稳定。目前,重庆市航运及港口企业约800家,直接从业人员约15万人,水运从业人员中有近8万人来自于三峡库区,依赖水运业的三峡库区煤炭、旅游、公路货运等产业的从业人员达50万人以上,水运业及与水运关联产业吸纳了库区200多万剩余劳动力。加快水运发展,对促进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引导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连接东部地区的运输大通道建设,而长江航运可以直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转到世界各地,在集装箱等外贸物资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是外向型企业对外物资运输的重要依托。同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对于国家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加快西部内陆发展步伐具有深远意义,可为重庆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经长江水运进出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将对周边6省的进出口贸易发挥较强的辐射聚集作用,预计出口加工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产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成为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窗口。

  (五)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由于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不同,长江沿江七省二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特点不同,长江沿江地区资源分布东贫西丰,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为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重庆水运作为西部地区连接中部、东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在经济活动不断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辐射以及对外开放承接国内外产业向内陆转移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之间物流的重要通道,更成为西部地区对接海洋,实现通江达海的主通道。

  (六)促进全国中心城市建设。近日,国家将重庆列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按照目前已经形成的临水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经验,无论是地处沿海还是地处内河,都是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位一体,互联互动,相互支持,互为动力。其中:经济中心体现的是城市综合能力;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分别体现资本、市场、商品的服务能力;航运中心则是重要的物流载体,体现航运服务能力。如果没有能承担庞大的物资或商品运输的现代化航运作支撑,经济中心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缺少航运和国际贸易的服务基础,金融中心的发展也将受到制约。因此,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成为国家战略后,只有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步伐,才能尽快把重庆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参与产业转移、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

  回顾发展历程,展望光辉前景。近年来沿江经济与内河航运呈现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长江水运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但黄金水道的航运优势还远未充分发挥,随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潜力还需进一步得到开发。因此,我们要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发展,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航运的历史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快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