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杀文臣,而宋高宗赵构为何要把他给杀了?

2025-04-08 09:40: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宋朝之所以不杀文臣,据说是宋太祖曾立誓永不杀士大夫。王夫之在《宋论太祖》中有言,“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

既然永不杀士大夫,而宋高宗赵构却为何要把文臣张邦昌给杀了,张邦昌也遂成为宋朝极少的被皇帝正式下令杀死的文臣之一。

张邦昌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邦昌是谁?张邦昌,进士出身,徽宗、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张邦昌与童贯均是权臣王黼的党羽,而王黼在对金政策上为主和派。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在政治上尖锐对立。

1126年,金太宗即位背弃合约南下攻宋,宋徽宗禅位宋钦宗。王黼当年在立嗣上和钦宗站在了对立面,于是钦宗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默许李党暗里伏杀王黼,童贯也立即被诛杀。而张邦昌平时虽并无大恶,但此时必然已经是钦宗所要剪除的对象,于是钦宗就交给了张邦昌一个“美差”——与金和议。

就是这次议和促成了张邦昌与康王,也就是日后的宋高宗一段革命友谊。钦宗在这样一次和谈中派出康王,估计对康王也是早有忌惮。

后来金朝认为张邦昌容易控制,决定立张邦昌为帝。但是张邦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再推诿。见此金人放出狠话,如果到初七张邦昌还是不肯当皇帝,或者是城中的官吏军民不拥戴他做皇帝,那么就先杀大臣,再纵兵血洗汴京城。张邦昌见局面已临近不可收拾,遂决心乘机登基即皇帝位,

金国退兵之后,自动去除帝号,迎元佑皇后垂帘听政,送玉玺给赵构,以臣事之,被封为郡王。南宋稳固后,在李纲等鹰派的强烈要求下,高宗以“私幸宫人”为罪名,迫其自缢身亡。

既然张邦昌还政赵氏,赵构却为何还要杀了张邦昌呢?他俩曾经不还是难兄难弟吗?

赵构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在靖康之役中的表现:逃脱金兵控制之后,赵构被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在宋廷要求其救援京师时,他却避敌锋芒,先移屯河北大名,后移屯山东东平府,拖延救援,连手下的义军都对其行为感到不可理解。

二、在建立南宋后的表现:内政外交上的无能在其继位之初就已经显现无遗。1、赵构进退失据,先是迫于形势任命抗战派李纲为相,但仅仅75天后就将其罢免,新的人事任命成了投降派的狂欢。2、后金兵继续入侵,在各路勤王部队集结的情况下,赵构甚至都没有利用这些力量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南下奔逃,期间还给金朝写了乞降信,信中说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可见其软弱。3、战争的失败和只知奔逃不知组织军队使得赵构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苗刘兵变因此爆发,赵构还是在一批抗金派将领的支持下才恢复皇位。4、1140年在金国遭受重大军事失败,金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四处起兵响应的情况下,赵构却下令召回所有讨金宋兵,以十分屈辱的条件与金议和。不久之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说完赵构是怎样的一个人后,你就不难理解他为何最终还是杀了张邦昌。

张邦昌还政于赵构时,做为保全国家和百姓的功臣,被封为同安郡王、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太傅,位脐三公。这也表明了宋皇室和南宋新朝廷对张邦昌之前僭越帝位行为的定性是忍辱负重,有功于社稷,而非篡权作乱。此举已经为张邦昌之前的事定了性,做了豁免。赵构还专门下诏赞扬他:“知畿达变,勋在社稷”。

但是张邦昌做为一个当过皇帝的人,继续活着肯定是对赵构的一个潜在威胁,是对南宋帝国的一个隐患。所以之前赵构封官安抚,等到大局已定,张邦昌的利用价值消失后,便随便找个借口将其铲除。

更何况在古代,只要是称帝僭越,就是死罪,从张邦昌登基之时就已注定其结局。

由于宋太祖曾立誓永不杀士大夫,张邦昌遂成为宋朝极少的被皇帝正式下令杀死的文臣之一。宋廷杀张邦昌既是为了消弭日后或许会出现的麻烦,同时也是安抚主战派和民间的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