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这样“择校”
走异路,逃异地,求新知
讲到鲁迅去南京求学的缘由,自然要引述鲁迅《呐喊·自序》里的那段话:“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回重读这句话,又看到了本书编选的《江南水师学堂文献史料》《江南路矿学堂文献史料》,就想到鲁迅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即走上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道路,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新学堂”的开设。
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就像周作人所说,“那时前清政府还是用科举取士”,但洋务运动却开辟了另一条路:“顺了办江南制造局的潮流,在南京、杭州等处办了几个特殊的‘书院’,教授格致等所谓‘西学’”,所谓“特殊书院”,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学”,还办了江南水师、陆师学堂这样的“中等专业学校”,因为免费,还给津贴,就给鲁迅这样的既不愿走传统科举之路,又无力交学费的没落、穷苦人家子弟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收入本书的有关水师、陆师学堂的文献史料,就很有研究价值。比如我注意到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增水师学堂学额折》里提出:“中国创建水师,—制胜之道,首在得人,欲求堪任将领之才,必以学堂为根本。”因此提出“国家整军经武,广储将才”,“力图自强”,必“以学堂”为“根本”,这都是很有眼光与见解的。过去我们因为鲁迅批评水师学堂“乌烟瘴气”,而完全忽视、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