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新贵族制度是如何转变为职业官僚体系的?

2025-04-07 18:28: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战国时期原来的旧氏族贵族逐渐退出政治舞台,以原来的“士”为主体壮大起来的新贵族全面执掌各国政务。比如秦国实行二十等军功爵位制,建立起新贵族等级制度。这些新贵族并没有世袭地位,他们的贵族地位来源于他们对于国王的效忠与文治武功,他们的封地只是他们俸禄的补充,他们的爵位称号也与过去的不同。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和过去的贵族一样,在朝执政,出朝领兵。

随着各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新贵族向职业官僚转化。同时由于战争日益频繁,作战的规模和地域也不断扩大,作战时间不断延长,作战形式日益复杂,而士兵成分也多样化,需要有专职的军官担任指挥,原来只是临时战地指挥员的“尉”逐渐成为专职的军官。到战国末年,各国都建立职业军官体系:“尉”为武官的统称,指挥一“部”军队的为“部尉”或“校尉”,另外县有“县尉”,郡有“郡尉”,为当地的司令官;以上有“都尉”,可以指挥某一战区或战役方向;朝廷设立“国尉”(或尊称“太尉”),相当于军队的总司令,与丞相平级。秦国后来还设立卫戍京城的“中尉”,警卫宫廷的“卫尉”等专职武官官职。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大战,秦军先是连续攻取赵军两个阵地,杀死赵军四个尉官,以后又攻破赵军西边的营垒,打败赵军两个尉指挥的军队并俘获这两个尉。

虽然职业军官系统已经形成,但当时仍然保留以爵位表示级别的惯例。“将”主要是指战地指挥官,比如秦国名将白起,在公元前294年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获胜后爵位升至“左更”(第十二级爵位),第二年又为“将”,指挥秦军与韩、魏两国联军在伊阙大战,斩首24万,还俘虏了联军统帅公孙喜,攻取五座城池,于是被任命为“国尉”。下一年爵位升至“大良造”,再次指挥进攻魏国,攻取大小61座城池。以后连年进攻魏、赵、楚国,迫使楚国迁都。秦国将楚国原都城郢改为南郡,封白起为列侯,号“武安君”。长平大战,白起又被秘密任命为“上将军”指挥最后决战。后来白起因与当时的丞相应侯范雎有矛盾,被免去官职与爵位,降为“士伍”(平民),最终被迫自杀。又如赵国名将赵奢因在公元前269年的“阏与之役”中战胜秦军,被封为列侯,号“马服君”;另一个功臣许历为国尉,两人得以与廉颇、蔺相如同位。秦军军官出征时往往是以爵位来表示级别,如公元前260年,“左庶长”王龅进攻韩国上党,第二年秦国又使“五大夫”王陵攻赵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