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资料

不要有表格的,是要下到mp4里的
2025-02-23 11:45: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考点一: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德(理解)1.什么是自尊?答: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重视和肯定的情感。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想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具体包括两层含义: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也表现为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心理。2.自尊有何重要意义?答:①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②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能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使我们形成健康人格。③自尊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④自尊的人才能知荣辱、讲自爱。⑤有了自尊,我们才能更好地立身社会。3.如何理解“自尊始于知耻”?答:①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唯有知耻,才有自尊。②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道羞耻的人。③知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④拒绝卑下,洁身自爱,才能维护自尊。⑤因为有了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着。一个人的尊严是依赖自尊的行为树立的。4.自卑有何危害?答:自卑是缺乏自信的表现。①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②自卑是一个心理牢笼。③自卑妨碍我们建立快乐的人生,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不利于身心健康,不利于事业成功,甚至会导致轻生。5.自负有何危害?答:自负是过度的肯定自己。①自负的人夸大自己的优点,制造虚幻的自我满足,常常在过高的评价自己的同时贬低别人。②自负的人希望得到超越自己实际价值的社会肯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6.虚荣有何危害?答:虚荣追求的是表面和荣耀。①虚荣心使人浅薄,使人忘记真正的价值。②追求修通使人忙于收集光环,却丢弃了钻石。③虚荣不仅不能增加人的价值,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7.自尊与自负、虚荣有什么区别?答:①自尊是恰如其分的肯定自己,而自负是过度的自我肯定。②自尊是对自己内在价值和尊严的追求,而虚荣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考点二:明辨是非善恶,铸造良知标尺(理解)1.做人的基本品质和良知是什么?答:明善恶,辩是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良知。2.怎样铸造心中良知的标尺?答:①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②选择好的榜样。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我们就能避免误入歧途。③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④树立美好的理想。3.怎样正确对待社会影响?答:①社会是复杂的,善恶美丑无所不包。吸收怎样的社会影响,对于我们成长为怎样的人至关重要。②来自各方的社会信息,都要在我们头脑中过滤筛选,运用良知的标尺加以判别。③只有吸收有益的营养,剔除无益的糟粕,拒绝有害的毒素,我们才能健康成长。4.怎样正确对待长辈的影响?答:①长辈、亲朋常常是我们生活的向导,但对长辈的言行我们也需要分清是非,问个究竟,而不能无原则的一概服从。②如果长辈有错,我们也应该帮助纠正。5.怎样正确对待公共传媒的影响?答:①公共传媒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着光明,也暴露着黑暗。②当我们上网浏览、看电视、读书看报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6.怎样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答:①“社会流行”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经济、文化、心理的综合反映。②流行事物的发生,常常有商业运作的背景,也少不了从众心理的推动。③对待流行的事物,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理性行动,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盲目从众、效仿和追随。7.面对周围的种种诱惑,我们应该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答:①在诱惑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但需要意志和勇气,还需要突破内心和外部的障碍。②首先要战胜自己,坚定自己的意志,把握正确的良知标准,才能抵御诱惑。③必须打破情面,要坚持原则,不做错事。④坚守自己的美好理想,并且身体力行,做一个高尚的人。考点三:自我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理解)1.如何正确理解责任(责任感)?答:①随着我们成长、成熟,我们应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多。②人们的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后果。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③有责任感就意味着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调节和自我引导。④有责任感的人,对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有清醒的认识,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不推诿,不逃避,能够自省自律,制止自己做错事。2.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责任有哪些?答:①我们应对自己负责:完成学习任务,努力塑造自我。②我们应对他人负责: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不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③我们应对集体负责:成为集体中有用的一员,为集体增添荣誉和力量。④我们应对社会负责: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良好行为创造美好社会。3.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考点二十四第5题答:①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主动承担责任。②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③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用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④对自己的过失造成的不良后果要勇于承担责任,避免重蹈覆辙。考点四:诚实守信(运用)1.什么是诚实?答:诚实意味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不夸大其词,不文过饰非。2.诚实的表现(或要求)是什么?答:①诚实的人对自己是诚实的,这就意味着不自欺,内心坦坦荡荡,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②诚实的人对他人诚恳实在,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言行一致,践守诺言。3.诚实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①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德的基础。②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培养善良、正直、勇敢、谦逊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牢靠的事业基础。③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4.青少年应怎样做到诚信?答:①增强诚信意识,坚持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说实话,做实事,不说谎,考试不作弊等,做到对自己诚实,也要对他人诚实。②信守承诺。对别人许诺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承诺一旦做出,就应该努力去兑现。③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诚恳地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5.怎样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坚守诚信的绿洲?答:①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些现象只是社会前进大潮中的逆流漩涡。②中国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的进步是逐渐实现的,因此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改善社会。③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信的人,诚恳地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考点五:消除歧视,平等待人(识记)1.如何理解“平等”?答:①作为人,每个人天生就应该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发展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作为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②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③平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法律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都有做人的尊严,都不容轻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履行法定的义务。2.如何理解“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答:①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②平等的观念在社会进步中日益普及。今天,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共同价值。③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多方面促进社会平等,保障人民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3.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答:①在社会生活中,不平等是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②民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但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③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4.平等待人有哪些表现?答:平等待人表现为对各种人,无论其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5.怎样做到平等待人?答:①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②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③要拼除陈腐观念。④要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共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⑤我们中学生应该从小树立平等的观念,追求和尊重平等的权利。考点六: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识记)1.什么是“与人为善”?答: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善良包含着克己、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奉献、正直、勇敢等方面的美德。归结起来,善良就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2.为什么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有何意义?)答:①善良是人类最美好的德行之一。自古以来,善良被人们歌颂、赞美、闪光。②善良是美好生活的底色,是美好品德的基石。③有了善良的人和善良的行为,才能组成美好的社会。3.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有哪些要求?)答:①善良是无私的,善良的行为必然不图回报。②要是非分明,坚持原则。③善良之心是博大的,对所有人都要充满真诚的善意和爱心。④善良要见诸行动,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⑤还要将心比心,摈弃伤害他人的恶习。4.为什么要帮助他人?答:①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②帮助他人是一种主动“给予”的活动。③爱的感情是不竭的源泉,我们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④所以,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助人因此是快乐的。5.如何理解“将心比心”?答:将心比心就是换位思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在:①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以温暖的态度和方式分担别人的不幸。②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助人不求回报。③将心比心就是不以残忍冷酷的方式对待别人,不在肉体和精神上伤害别人。

回答2:

你QQ多少,我发给你,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