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寻枪》看过之后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总觉得它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但是描写生活之余,又加入了许多艺术因素,比如抖动的镜头,人物的心理描写等很多的地方,都极具艺术性。一个很简单的寻枪情节,通过作者的荧屏化,把它演绎的极具戏剧性。
《寻枪》以一个安静整洁地势陡峭的贵州小镇为叙事背景,极具有原始性,影片对那种原始的民族风景的描写,仿佛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边城”而正是因为这种环境,让我们有一种似真非真的感觉,真实的是那种生活的真实,非真的是马山对丢枪后对事态考虑的严重性以及他的精神状态,完全就是丧心病狂,人物的对话都用的是贵州方言,这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幽默性,也使影片更具有生活气息。
“枪”这个意象,也是具有典型性的,枪是国家的禁物,一般人是不能携带枪支的,而且这里的枪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责任、道义、权力等等,因此马山在丢了枪之后,就象丢了灵魂一样,对什么都不干兴趣了,李小萌的挑逗,以及奖金的利诱,他都无动于衷,满脑子是枪,也难怪他那么激动,刚开始还在懒懒地看儿子写的“下流”作文,而且没有生气意思,但是一摸枪袋,发现枪不在了,顿时来了一次180度转弯,一切都变了,很快的在家里胡乱的翻了一通,没有之后,思想一下子转到了警局的保险柜,而且重复的出现,那种喧嚣声,脚步声,以及保险柜中的有枪的影像很快的现过,节奏感杂乱,给人一种烦杂的感觉。但是一下子就慢了下来,仿佛枪已经石沉大海,接下来了故事便是——寻枪。电影把这一过程处理的十分到位,把人丢了东西后的那种急燥的心理刻画的十分真切,通过荧屏让观众看的到。影片的画面切换的特别快,蒙太奇的运用,把本来很慢的节奏加快了,以至于使人看了没劲。在影片中又有许多互相借鉴的地方,《寻枪》中有些镜头处理很像《罗拉快跑》,如马山头脑中显现是谁偷了枪的影像的时候,老树精,妹妹,刘结巴,周小刚,李小萌等人的声音在他的脑中显过,与罗拉头脑中显现谁有钱的时候就十分相似,结局人物死亡后的处理还让人想起日本导演萨布的《盗信情缘》。同时它又吸收了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元素,影像的处理,情节的设置,都让人有看好莱坞的那种感觉,比如,在马山追小偷的那一段,就融入了好莱坞的常用的追匪戏,只是好莱坞用的是汽车,而《寻枪》用的是单车,更具特色,没有破坏,没有枪击,却把人物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又加入了一些方言对话,似乎更具情趣,让人回味无穷。
《寻枪》影评
寻枪是陆川执导的电影。是一部悬疑题材的电影。而我对他的电影手法比较感兴趣。
比如说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像马山在询问朋友的时候,在两个人之间出现的红桌,又比如马山丢枪之后想象保险柜里的枪的镜头。还有就是李小萌软软的叫喊声,和最后马山死后爬起来的大笑。这些手法都是非常的超现实,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陆川要用这种手法呢?
还有就是陆川的对白非常的幽默,加上贵州的方言说出来就更具喜剧色彩。为什么要在一部悬疑片当中加入这种喜剧元素呢?难道是创作的无意识吗?还是一种讽刺?因为虽然幽默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笑过。就像是一种夸张。在警枪丢失,人人自危的时候,说笑就是一种夸张。那为什么要这样夸张呢?
所以我想这是在表现人。超现实的手法是来表现马山的精神状态,他非常的神经质。当时的马山已经担心的满脑的幻象。他甚至已经不相信自己,比如他会问他的老婆他是不是有段时间没在床上。为什么他精神会如此的紧张?是因为他是一个负责任的警察吗?不完全是,因为他在寻枪的过程中早就被烦乱的关系把目的都给丢了。他不知到是为自己还是为了身上的责任。他只是为了枪,只有找到枪,他才会开怀大笑。而导演的对白就像一个一个冷笑话。但是这些幽默在忙忙碌碌,不苟言笑的马山看来都是一丝一丝的线索。从此可以知道马山内心的负担非常的重,几乎是压得透不过气来。
陆川就一直在表现一个人,一个普通警察的心里状态,和身上的负担。这种负担是他自己,是警官的责任和社会的压力的混合体。而这种压力往往让人迷失,而迷失似乎又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作为社会的一员的人在社会的影响下的行为无意识。也就是说社会吞噬了个体。而个体在寻回自我的时候的一种心理的挣扎。所以我觉得陆川是为了表现一个身负社会责任的个人迷失的,和寻回自我的故事
第一次回答可获2分,答案被采纳可获得悬赏分和额外20分奖励。寻枪》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营造一个很真实的空间,没有一点人故意造作的地方,在一个很空灵原始环境中,安排了几个人物,很小的环境,很少的几个人,但导演却把找一把枪演绎的那么费劲,似乎有几分不真实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