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品味语言特点,感受诗歌意境
1、重叠句式的运用
重叠的关键字江南 同一个中心词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
2、在“江南”这一中心语的前面,则变换着各种各样的修饰语。
二、梳理感情线索,把握诗作主旨
开篇:从江南的风光景物、乡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起笔
中段:开始忆及江南的故旧亲友
最后:推出象征祖国大陆的母亲形象
那么江南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形成三个依次递进的抒情层次。诗中的江南不仅珍藏着他的少年时代,而且也象征着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诗人由怀旧而怀古,抒发的是一种以民族灿烂古文化为精神背景的文化乡愁。
一、谈谈你对“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和“母亲在喊我”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除了表层的意思外,还暗含着两崖统一、祖国以一个完整的形象重现于世界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意思。)
二、 本诗每一节都有一个括号,这些文字的作用。
(有些是诗人对现状的补充,有些是对描述对象的评述,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果去掉这些文字,将会大大地伤及作品的主旨。)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麼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以江南美景作为背景,意境优美。第一节,作者便描述了一位九岁少年生活于江南的情景,这少年似乎就是作者的童年,在描绘他对家乡――位于江南的南京的朦胧的向往。
随着知识的积累,诗中的少年对江南产生了更多的联想,如第二节中“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乾隆皇帝的江南”。作者对家乡的向往也在这诗中进一步加深了。
少年长大了,思念起了“那么多的表妹”,但“就那么任伊老了”,“即使见面,他们也不会陪我”,这反而使“我的思乡之情更浓了。
而这一切又都在最后两节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母亲在喊我”、“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作者的思乡之情与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