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教材中关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公式为,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货币是等价交换物,那么社会上应该有多少商品就应该有多少货币才对呀!为什么还要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另外,如果货币持有者不消费,存入银行,其行为并不影响货币的流通量(贷款),国家为什么一定要拉动内需,让百姓花钱?
另外,就我们国家来说,货币的发行量一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⑴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只是说明货币充当的是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媒介,而由于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并不总是相等,所以用货币购买商品时的价格并不总是等于商品的价值。只有货币流通了,才能提的上流通速度。假设货币没有流通性,我们手中的货币就是死的。不能购买任何的商品和劳务,那么也就失去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⑵国家把货币持有者存入银行的钱贷款给企事业用于生产和建设,其行为不影响货币的流通量,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如果生产出的产品没有人购买,那么贷款投入的资金就无法收回,易陷入恶性循环。
谢谢!
当货币买一定的货物后,很快的卖掉就可一把货物再次的转为货币,用这些货物换来的货币就可以在去转为货物,其实就是,卖的快,转换的就快而已
假如你有100块钱要花出去,如果1次花的话就100元全用了,你分2次花的话每次花50元,你要是分10次花的话每次花的就是10元了,如果花钱数量要多,只能是花的次数变少,也就是反比
在上面你说的公式里,想对应的商品价格总数就等于例子中的100元钱,这是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数字,货币流通次数等于例子中你花钱的次数,所需要的货币量就等于你每次花钱是所需要付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