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皇帝批准列入正史,所以二十四史没有《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这些史书都是采用纪传体编写,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虽然也记载了中国历史,但并不是二十四史中的一部。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在乾隆时没有被皇帝批准列入正史,所以二十四史没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