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2025-04-29 23:18: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也导致了思想的极度混乱。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较高,并且呈上升趋势。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作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天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渗透法制方面的教育,物理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学生就可以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就能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呢?我认为可以抓住以下几点一、抓住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处处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如同一切物理学及其技术成果都被理所当然地作为物理教学的资源一样,与法制教育有关的一切现象、规律、事件都可以成为法制教育向物理教学渗透的资源。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就能找到大量的适于法制教育渗透的好素材。 例如,八年级学习电路图时,就可以把无规矩不成方圆带进去。法律,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行的一种规矩。电路图是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设计不合理,电路元件的位置放置错误,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若我们的生活中缺少法律,生活不依照法律法规行事,我们的生活也会像电路图一样出现问题。 又如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更是中招考试的必考点,当然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理想地方。物理性污染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热辐射、光辐射等等,都是由声、电、热、光等在环境中的过量使用引起的。这一系列恶化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都与物理直接相关,都是我们进行法制教育的有效媒介。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为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 抓紧课外 物理教师应充分挖掘物理自身和物理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因素,积极参与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人格的建构。在课外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与法制教育目标有联系的因素,引入与法制有关的知识、原理、技能,使学生对法制教育问题有所理解,在此基础上变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例如,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针对很多学生近视戴眼镜的情况,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引导学生去检测自己的眼镜是否合格,并自觉进行维权行动。 又如学习能量和能源时,结合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的问题,让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依法行事,成为环保小卫士。 只要充分驾驭教材,就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三、抓准时机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既不能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要把握恰当的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 例如,在燃料的热值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因人类开采、使用燃料产生的一系列污染问题;在学习核能时,结合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让学生认识到核能使用可能带来的危害,这时,可以给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 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因此,把握好渗透时机才能获取最佳渗透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同时,一定要把握合适的渗透度。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我们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勇于探索,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就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法制意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