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交朋友、克服孤独感。不少同志到一个新环境,面临的第一个环境是人生地不熟,尤其是那些已建立小家庭的同志,走马上任时,一般家属没有跟随。生活、工作、心理上一时打破常规,失去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二十一年前,笔者由地委办公室调到一个县级国营农场担任副场长,报到的那天,我在在日记中写道:“第一次到这里,一切感到陌生。晚饭后,独自一人坐在招待所房间里,不见一个熟悉的面孔,不闻妻子在房唠叨,不见小儿在旁嬉闹,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惆怅,孤独之感油然而生”。这种心情很多同志都有体会。有了孤独感,便难以安心,不安心则无热情。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就不可能带来成功。消除孤独感的有效办法就是广交朋友。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广泛接触新单位的各种职业、各个层次的人员,主动找人闲谈,增强相互间的感情、思想交流。对陌生的新环境渐渐熟悉,就会对新环境慢慢产生感情,孤独感也会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事业心。由此看来,克服孤独感是适应新环境的第一关。 二、勤调查,勤思考,厚积薄发。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对环境的认识也是这样。到一个新单位工作,最忌下车伊始,对人对事,妄加评论。有的人学到了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片言只语,或凭着自己的一隅经验,或先入为主,或偏听偏信,总觉得新单位的人和事这也不顺眼,那也不称心,总觉得这也要改进,那也要修正,以偏概全,过多地抱怨指责,不讲实际,高谈阔论。这种人是必定要吃亏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到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最要紧的事就是耐着性子,对新环境作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了解历史和现实状况,广泛搜集并整理各方面的信息,对生动、直观的认识中所得到的现象逐一分析,对事物的实质进行透视、解剖,对各方面的现象作由表及里的观察和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正确结论。报载,上世纪80年代,一位市长上任后,半年不召开会议,一头扎下去进行调查、研究,首次报告就一鸣惊人,一系列改革措施纷纷出台,改革很快出现重大突破。有一位省委第一书记上任数月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在省直机关负责人会上亮相。不讲便罢,一讲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这说明,一个领导者到新地方、新单位工作,要学会保持沉默。西方有句谚语,叫做“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发表见解出主意抓住时机很重要。这个时机,取决于对真实情况深刻透彻的了解,和所提见解得以发挥效用的条件。不注意这一点,就只能是乱放炮,放空炮。同时,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持历史观点、全局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量克服片面性、盲目性。 三、虚怀大度,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班子中的矛盾。有些同志到新单位任职,最担心处理不好班子内部的人际关系。害怕排外势力,常常存有一种戒备心理。在这个问题上过分敏感是不必要的。和新同事相处,虽然彼此间不了解,不熟悉,但也有过去无个人恩怨的一面。完全可以从零开始,加深理解,协调配合。有的同志把自己的某条意见被否决,某个建议没采纳,某件事情被反对,而把问题复杂化,硬往人与人之间关系上扯,认为是排外、拆台,从此耿耿于怀,怒火中烧,或忧心忡忡,疑虑万端。这样做,势必把同志之间的关系弄僵,甚至达到矛盾激化的程度。人为地自我树敌,只能使自己孤立起来。一个政治上成熟的领导干部,应该襟怀坦荡,宽宏大度,在各种矛盾面前,特别是在反对自己的意见面前,不乱分寸,保持理智,事后不计前嫌,行若无事。任何时候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出现。应该看到,领导班子内部的一些意见分歧很多是对工作上的认识问题。由于人们知历、阅历、受教育程度不同,着眼点不同,对同一事物,各有看法,这种工作上的意见分歧是正常的,不值得大惊小怪,这也是人们思想活跃的一种表现。还要看到,有些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的习惯势力造成的,具有普遍性,此地有,彼地亦有,甲单位存在,乙单位也可能存在。例如,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得不好、职责不明、奖罚不明、议而不决,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不少地方不少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权且也把它当作正常现象,相信慢慢会得到解决。另外,人各有别,每个人的性格不尽相同,由此必然出现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不能也不必强求一致。再说,人无完人,各有短长。一个善于同人合作的领导者,必然是学人之长,容人之短,而不是求全于人,他不是整天琢磨“他是否同我合得来”,而是常问他“有哪些贡献,哪些优点”。在非原则小事上睁只眼,闭只眼,不能太认真。即使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话,只要不是人身攻击,也装着不知道。自己错了,则大胆承认,大胆负责,不推三怨四,不文过饰非,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有这样的胸怀。 四、求进取,干实事,驾驭新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只有通过有目的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才能改变客观世界,才能生存和发展。领导干部适应新环境,不是消极地适应,被动地适应,做环境的奴隶,而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去控制、改造和驾驭新环境。驾驭新环境,固然需要借助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但更重要的是靠人格力量,靠干出的成绩,靠感化手段。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光凭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和空洞的说教显然是不行的,最需要的是领导者求实务实干实事。正如李瑞环同志担任天津市市长时所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成果,胜过千言万语,最有说服力,最能激励人。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威信。领导为群众办事,群众为领导长劲。实事办得多,群众劲头足、领导威信高,如此反复,良性循环,上下同欲,干群一体。这样,领导者才能在新环境中站得住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实践,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尽快熟悉情况,掌握规律,在办实事中受到锻炼,学到知识,经受考验,增长才干,赢得威信。总之,领导者要驾驭环境,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知难而上,迎难而进。对大事抓住不放,对新事勇于开拓,对急事当机立断,这样的领导必然是得人心,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