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教学反思

2024-11-23 10:37:3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实践者。也就是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经常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以发现其中的当与不当,以明白其中的得失利弊,以探讨其中的规律,以阐发自己的心得体会……经常性的、有效的良性反思必能使教师积累经验,增长智慧,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  一、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很多时候,不少人写教学反思都是为了应付而写,为写而写,特别是一些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不能说这样的写没有一点好处,只是往往这样的心态下我们的教学反思更多的是缺少理性的思考,显得随意,虚假,缺乏客观,也很难真正触及到深层的问题。这样的反思注定是没有实效的,起不到明显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写教学反思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更主要的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本人的经验是坚持每天写,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开始的时候显得很难,往往是有了一点感受和想法,可拿起笔又不知该如何下笔,或三言两语。不过写习惯了就自然了,话也多了。什么事情坚持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当然一定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多读多看,用丰富的理论作保障,让反思更有深度更有实效。  二、让反思的内容更丰富   通常,我们多数教师都认为反思就是对一堂课教学中显性问题作技术层面的思考。比如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有何差距,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等等。其实教学反思的内容还可以再广泛些。如教育观、价值观的反思。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给予学生自由表达、自我诠释的机会,是否做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等问题。也就是说,反思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教学技术层面的,更要包括教育观、价值观等隐性层面的反思。   我们读了很多的理论文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学,指导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不是万能的,它必然会在实际操作中与教学实践产生冲突。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被我们重新认识和掌握。教学反思就变成了联系理论与实践两者的桥梁。我们可以从经常的反思中更深刻地认识理论,补充理论,使书本的理论更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应不断地对个人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每一位教师由于自身理论修养、学识水平、主动构建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其不同于他人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就是教师的个人经验,是一个教师最宝贵的个人财富。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这种经验变成一种永恒不变,妄想能受用终生的固定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对自己的这种个人经验进行反思。以发现不足,找出改进点,不断优化,使个人的经验更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也使自己的教育智慧越来越多。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让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究竟在什么时候进行反思?通常的理解是,一节课教完了进行反思,其实不然。教学前就可以进行反思,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反思。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课备好了,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反思。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教学流程的流畅度,问题设置的合理性,文本拓展的广度,资料补充的多少等等。这个时候的反思其实就是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课前的反思、预设很多时候与实际课堂出现的状况不可能完全吻合,需要及时地进行反思。这时候的反思就表现为一种调控。预设的过程难以实施了,问题设计得深了,课堂氛围欠佳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了……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反思,并做出调整。如本人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本来安排上课初始先让学生读几段《长征组歌》,可当读时,学生明显不在状态,热情不高,马上意识到,长征毕竟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学生对此是很陌生的。于是立即调整,放弃原来的思路,讲了几个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很快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致,又为后继对课文的理解作了铺垫。所以,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必须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