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有关系吗?

2025-02-25 05:04:1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何谈领导?也有人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与孙中山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人公开否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声称要戳穿假象、洗刷油彩,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他和他所领导的革命力量以及屡次武装起义影响都很小 ,撼动不了清朝的根基。还有的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帝制的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实质上早已自行灭亡了”。另外,有人认为孙中山除了是革命家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等等。那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功绩呢?本文将根据确凿的史实,从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和光辉旗帜;民主共和国的缔造和捍卫者、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强力推进者等两个方面谈一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以资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
( 一)、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旗帜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主张的人,并为此不懈奋斗了十几年,虽未能直接参加辛亥革命,但国内各阶级、阶层的人们都不能不承认,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孙中山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是孙中山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间的革命宣传和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才换来革命的胜利局面,正如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言——“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我们说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旗帜,是基于孙中山在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立三民主义革命理论、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等方面对这场民主革命所做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第一、 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反清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又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为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起点。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系统的组织机构,是全国性的统一的新型革命政党。孙中山由此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杰出领袖,中国民主革命也因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是民主革命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第二、创立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 没有革命的理论,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指导对于革命运动具有引领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概莫能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研究中国国情和考察世界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基础上创立的三民主义革命理论,是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导,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平等,实现“五族共和”;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全体国民均有参政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选举、被选举等一切民主自由权利,从而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其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三民主义虽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方案,是使中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最先进的革命纲领。它在解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中心课题——独立、民主和富强方面,较之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纲领优越得多。辛亥革命,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革命,因而具有了比较完全的意义,从而跨越了鸦片战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民主革命“准备阶段”。 孙中山因其制定和宣传革命理论、传播革命思想,一举成为革命的旗帜。
第三、领导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把武装斗争当作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是非常残暴的,对人民反对现存秩序的一切活动进行残酷的镇压——甚至温和的维新变法运动也告夭折。这种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孙中山在社会实践中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后即策划了1895年的广州起义,不久又发动了著名的惠州起义,从此,孙中山成为人们心目中 “革命党”的旗帜。同盟会成立后,从1907年到1911年春,孙中山又接连策划了八次武装起义,即潮州黄岗、惠州七女湖、防城、镇南关、钦廉、河口、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持续不断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尤其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直接推动着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清朝统治因而土崩瓦解,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回答2:

没有任何关系!

回答3:

辛亥革命发生时,孙中山远在美国,事先并未料到起义发生,更不曾参与其事。
武昌起义爆发前不久,同盟会中的宋教仁一派才决定在长江流域发展势力,而这一策略与孙中山、黄兴在两广开展斗争的计划不符,因此孙黄也未参与宋一派的活动。宋教仁等在武昌起义的策划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只是起到事先联合武昌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和文学社会员的作用。
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准备实行共和,推举总统。一些人主张推举同盟会领导者孙中山,而孙也及时赶回国内。而另有一些人却一开始就谋求与北洋领袖袁世凯合作推翻清朝,并推袁为总统作为报酬。由于袁世凯与南方的谈判进展并不迅速,于是南方各省就暂推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