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近代天文科学发展以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这九大行星依次是: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较早期有了所谓太阳系应增为十大行星的说法。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投票5号决议:将冥王星从原定的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名,所以现在的国际权威说法已经更正为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各国教科书已经做出了相应的更改。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2006年8月24日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因此现在的太阳系只剩下八大行星了。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