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保存了28年的干花
“每一届学生毕业离校前,都会站到校训旁,合影留念。”站在校训石旁,河北师范大学宣传部长宋书通感慨良多,他说,寒来暑往,“求真知、怀天下”这六个字,已镌刻在学子们的心田。
据校史显示,100多年前,北京顺天府尹陈璧和天津女学事务总理傅增湘,素未谋面的两个人,却都在为同一件事而奔波忙碌,那就是兴办新学。陈璧在1902年在北京创办了顺天中学堂,两年之后,傅增湘在天津接连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北洋高等女子学堂、北洋女师范学堂。这几所新学堂,均是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河北师大的档案室里,至今陈列着一件“特殊文物”——— 一束保存了28年的干花。1986年,82岁高龄的邓颖超回到河北师大,为母校庆祝80岁华诞。身着红色裙装校服的两名女生,代表全校师生将艳丽的鲜花献给邓颖超,她接过花束,高高举起,左右挥动:“谢谢送我这束鲜花,我要把这束鲜花献给我的母校。”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邓颖超又说:“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选择当老师。”台下掌声再度响起,经久不息。
亲历者有的已是古稀之年,讲到这里,依然哽咽。在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强看来,一大批仁人志士、大师名家,或在这里就读,或在这里执教,用他们传奇而精彩的人生,把河北师大精神播撒开来。
校训里的世事流转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数度搬迁、聚合,虽然校训的存在形式多样,表达凝练各异,但是精神实质还是一脉相承的。”一位负责校史的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娓娓道来。
早在1913年-1925年,京兆公立第一中学时期,校训为简单四个字:勤劳俭朴。有资料记载:“学生寄宿者约居半数,惟宿舍室小人多,光线空气均不适宜……教员薪资亦甚微薄,校长王荩朴实无华,对于校务尚属热心……”当时的办学环境,“勤劳俭朴”真是头等大事。
在河北师范大学校史中,河北省立北平高级中学是格外辉煌的一段,先是以“朴实”二字为校训,后来又充实为“自由、朴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学生们都把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当成荣耀。学校享有“全国第二”的美誉,在中国教育界影响深远。
著名作家王蒙也是其中一员,“当时学习上最大的特点是态度很端正,大家把学习当成是人生第一需要,看成是祖国的需要”。
师大另一支源流,是创建于1906年的北洋女师师范学堂,也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堂。校训非常具有女子气质和时代感:勤朴、奋勉、娴婉、爱敬。现在感觉是培养大家闺秀或是淑女的标准,当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就有邓颖超等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及许广平、罗兰等文化名人和著名作家。
2002年,“怀天下,求真知”的校训被提出,它承续学校积淀百年的文化精髓,将师大人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求真品格的崇尚,对国家使命的担当,给予了精准而充分的提炼和表达。“正是这样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得河北师范大学不论社会如何变迁,都保持住了自己的薪火。”李建强书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在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进程中,学校形成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范品质。
我骄傲我是师大生
“1951年我被保送至河北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当时的河北师院,位于天津市天纬路2号,新中国成立前称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六十年的老校友张得友,学习和生活都与河北师范大学紧密相连。
让他记忆最深的是当年学校的伙食,“早点精致典雅——— 熬得极好的大米粥或小米粥,二三碟精美的小菜,一两一个的又香又甜又劲道的小馒头,都盛放在洗得净光的碟盘中。中午的饭菜通常是有荤有素。”当时国家虽然处在经济恢复时期,仍尽其所能拿出了大量金钱来让学生们吃好。师院有一批烹饪水平很高而又肯于奉献、肯于实干的师傅。其中的刘师傅都能用英语和别人交谈。
1962年考入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张永泉老先生,把自己的成就都归为入学时的幸运:“也许因为学校曾经决定要由北京搬迁到河北,上一年没有招生,积蓄了势能,系里对我们这一届格外重视,甚至偏爱。”这种偏爱,最明显的是在师资安排上,任课老师几乎都是系里的名师。“大学教育给我后来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重视基础教学的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塑造了特有的校风,并体现在治学的方方面面”。
时光流转到2005年,一项带有志愿服务性质,但涉及范围更广、意义更为深远的重大举措在河北师范大学酝酿启动——— 顶岗实习工程。学校组织师范类高年级学生,到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全职”教师岗位锻炼,并采取适当方式对被顶岗的教师进行培训。平均每年至少有2000余在校生,来到农村广袤大地上,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