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志大才疏,有勇无谋,武功平平,另一方面不畏强秦,英雄侠义,锄强扶弱,堪称豪侠。
秦统一天下既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实际上就起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作用,应如何认识这一点?荆轲的行动能否看作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应从历史的角度作具体客观的分析。战国后期,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安定的国家。因而,秦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而对统一天下起着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们也应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结论: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凡是曾进行过抵抗的国家和个人都应予以否定呢?当然不能。因为,秦国统治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统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并战争,而这种战争充满了掠夺性和破坏性,因而,给被兼并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如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就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人,而亡者大多是农民。在战争中,“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之为臣妾。”(《战国策•秦策》)战败国则对战胜国还要徼纳贡赋,人民承担着更重的负担。因此,对于秦国的兼并,六国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进行坚决的抵制。总之,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因而,我们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同时也高度评价屈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也充分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展、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应肯定秦的功绩;而从对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压迫人民的利益这个角度看,又应充分肯定荆轲的行动。
荆轲刺秦王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荆轲这个人是不值得肯定的。这个看法是否正确也应作具体的分析。
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然而,能否把荆轲刺秦王的行动的意义都局限于此呢?当然不能。太子丹初见荆轲时,是希望荆轲为挽救燕国之将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荆轲当时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说明荆轲主要是想报效燕国的。后来荆轲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说,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也说明荆轲主要还是从国事来考虑的。因此,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中虽然有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为了反抗暴秦,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也可以这样说,荆轲报答太子是建立在抗暴秦、救弱燕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报答太子是通过反抗暴秦,挽救燕国来实现的。而这样的行动有其正义性,所以,荆轲这个人物,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感佩,所称颂。因而,将荆轲报答太子的思想与反抗暴秦挽救燕国的愿望割裂起来分析问题以至于否定荆轲其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不客观的。
荆轲劝樊于期自杀过于残忍。那么是否如此呢?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以,激励樊于期自杀献首实属为刺秦王之举得以成功而采取的迫不得已的方案。而且,对于樊来说,燕国若亡,不但无法为“父母宗族”报仇,连自己也无处栖身了。因而,想苟且偷生已无出路,而献出生命可就大义,很显然,这对于樊将军而言也并非绝对不良之计。再者,荆轲的行动并无丝毫自私的的成分——“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更何况他自己也将“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因此,荆轲之举无可厚非,而且,由此可看到荆轲的深谋远虑,精明多智。
总之,荆轲这一人物不仅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而且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堪称豪侠!
这次刺杀秦王的行动中虽然荆轲失败了,但他的英勇沉着是值得肯定的,肯定荆轲反抗暴秦的正义行动,肯定他大义凛然的英武气魄。肯定荆轲的人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荆轲在刺秦这件事中,扮演的是“刺客”而不是“杀手”,这一点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较高贵,杀手则只是冷血的杀人工具,作为刺客,他负责整个的刺杀计划,包括准备,执行和善后,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智商,大局观和决策力。 荆轲的准备中差了一个环节,就是行刺助手。他迟迟不动正因为他在等待他的朋友,让他来当这个职务。但由于他迟迟未到,太子丹已经迫不及待,无奈之下的荆轲只好选择秦武阳。秦武阳武功高强但心理素质太差,做打手还可以,并不适合做杀手。荆轲只能接受太子丹推荐的人选,这就埋下了祸根。 行刺的时候,秦武阳关键时刻掉链子,被秦王吓得脸色惨白引起大臣疑心,被秦王喝退,只许荆轲献图。这个时候,秦武阳便毫无用处了,行刺的任务落在了荆轲身上。 刺杀失败的原因似乎是荆轲学武不精,运气太差。但不可否认他的整套计划和准备都是非常成功的,秦武阳的仓促上阵替代成了直接导致任务失败的罪魁祸首。荆轲不得不临时接过动手的任务,注定会失败。 荆轲是深沉,刚毅,慷慨的。他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对于荆轲的评价,作为荆轲,在他的时代,好名轻死,尚侠重义,这些品格都是极为高尚的,也是一个“士”或者一个“客”的必备品质。既然答应,就全力以赴。所以从荆轲本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出发,他既是一个高尚的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大英雄。 虽然刺秦未果,但我们仍记住了一个勇敢智慧的燕国大臣。是历史选择了他,而不是他要去创造或改写历史。
勇气值得赞叹,可惜做的是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