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2025-04-13 23:30:4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和孩子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孩子们经常是话中有话,读懂孩子的潜台词是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和保证。老师和父母只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地回应孩子,与孩子沟通也就十分顺利了。那应该怎么做呢? 一、幼儿园教育 (一)积极回应 有一次,许多小朋友都在玩钻爬游戏,鑫因为腿部做了手术,老师让他在旁边休息。过了一会儿,鑫对老师说:“老师,他们那一组要有个小老师就好了。”老师懂了,鑫想做小老师。老师说:“那就请你来当小老师。”鑫推辞:“不,我不”。老师说:“你就当吧。”鑫立即点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二)有意示弱 午觉起床后,老师发现萱的床尿了,但她已经穿好衣服回到座位去了。显然她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尿床的事。老师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想不想听一听老师小时候的故事。”大家当然都想听。老师讲着讲着,特意说自己小时候经常爱尿床,上了小学后也还尿过。不过,老师每次都会告诉大人们,请他们帮我换衣服,我就不会生病发烧了。果然,这之后,萱小声告诉老师,她今天尿床了。老师向她保证,这事只有老师知道,决不会有小朋友知道的。萱高兴地在老师脸上亲了一口。

回答2:

某日和年纪尚幼的儿子逛花卉市场,在一家小店看到一盆小植物,介绍上写有驱蚊作用,并标示“非卖品”。儿子听完我读的介绍后,说:“妈妈,我想要这个”。我说这个是非卖品,店主不卖的。儿子继续说不嘛,我想要这个。我说想要也没办法,人家不卖。儿子开始哼唧,我继续往前走,没理他。儿子开始扯我的衣服,边扯边哼想买想买。我开始有点情绪了,说了店主不卖,怎么这么不讲理呢。我不理他,继续往前走。儿子开始边扯我边低低的哭着说想要想要,我听着也更加的烦躁了。就这样两人维持着对抗的状态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我开始反省,儿子很少有这样坚持的想要一样东西和这样说不通的时候,是什么驱使他这样做呢,一定是真的非常的想要这个东西。那又是什么触动了他,让他这么的想要呢,联想到现在是夏天,他的体质比较招蚊子,被蚊子咬后红肿总是会特别的厉害,这个经历实在痛苦,听到那个植物可以驱蚊,就深深的打动了他。想通这个环节后,我释然了。

我对儿子说,宝贝,看来你真的很想要那个植物啊。儿子瞬间泪崩,抱着我边哭边点头。你想要而人家不卖,你感到很失望是不是?儿子再点头,能感觉到他身体放松了,情绪也慢慢平静了下来。我继续说,因为那个植物能驱蚊,你希望有一个能驱蚊,让蚊子不咬你的东西,是吗?儿子继续点头,能感觉到他的心情完全的平静了下来。那个东西人家不卖,我们去找一个人家卖的,有驱蚊效果的植物好不好? 儿子快乐的点点头。我们返回到市场,儿子边走边看,最终挑中了一盆满意的植物走了。
我的这个经历,很好的展示了先讲理,没有效,先共情,理也随之就通了的沟通过程。这里的“情”,没有仅直接针对情绪,而是表达了情绪的同时也读到了后面的需求,孩子觉得被理解到之后,相应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随之消失了。

这是我第一次直观的体会到了先情后理的亲子沟通方式带来的神奇效果。

先讲情后讲理,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有某个情绪性行为时,我们先不要急着纠正他的行为,而是先看到他的情绪,并帮助他将情绪表达出来。当孩子的情绪被读懂,被理解时,他们的情绪就容易平复下来,相应的行为也可能会调整。

情绪智力是一个逐渐发展、逐渐培养的能力,孩子如何解读、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首先来源于从环境中的学习。

比如还是回到我们开头的场景,孩子很想很想要一样东西,但年幼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情绪调节能力也有限,当不被满足时,采取的方式主要就是哭闹。如果家长一贯采取的回应方式是讲理,孩子学习到的方式可能是忽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用道理来说服自己和他人。而假设家长一贯采取的是漠视,孩子学习到的也会是漠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又或者家长一贯采取的方式是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气愤、责骂孩子,孩子学习到的也会是生气和责骂。

但如果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帮孩子表达出来,孩子就学习到了自己这个时候的情绪叫失望,自己的需求是想要防止蚊子咬的东西,当现在的方式不能满足需求时,怎样通过别的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等孩子大一点生活经验丰富些,可以引导他自己思考还可以有哪些方式满足自己这个需求。可以想见,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的情商、解难能力、自控能力等都会很好。——诚道则文章(您与孩子有效沟通,只差这一句话)

回答3:

如何和孩子沟通,一是要尊重孩子,平等民主的对待孩子,不要居高临下。二是选择适宜的环境。孩子做作业,吃饭的时候不是最佳时间,但家长往往就会说一些要注意这注意那,上课要注意听等等,一般应该选择孩子高兴的,心情愉快的时候,像带孩子外出,边聊天,边说问题。最佳时间还是在家里,比如在孩子房间,最有利于谈心交流。

回答4:

和孩子平等对待,要把他当朋友一样谈心和交流多夸少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