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2025-04-28 04:33:2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具体说来,1、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2、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3、《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原文见《商君书·弱民》)

商鞅本来的名字叫公孙鞅,是卫国贵族的后代,又名卫鞅。他青年时代就喜欢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认为只有靠严格的法令和严明的纪律才能使一个国家井然有序、充满朝气。但是,他的这种价值取向和卫国当权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只能郁闷而孤独地继续发奋学习,以期将来能有用武之地。后来,他听说秦国国君秦孝公励精图治,想要向东扩张、恢复秦穆公的霸业,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国境内求贤,这一消息触动了他心中那一展宏图的神经,于是,跃跃欲试,想到秦国去大展鸿图。

秦惠王车裂商鞅三见孝公

到秦国之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商鞅三见秦孝公,和他谈论了治国之道。在陈说了成霸业之道与强国之术后,秦孝公对商鞅已是非常的赏识了,他立即决定任用商鞅治理秦国。

在商鞅与孝公讨论政事时,秦孝公虽然被商鞅提出的霸业之道所吸引,但心中不无疑虑,因为通过和商鞅的交谈,孝公知道要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就霸业,必须先要移风易俗、变革法纪。而秦国虽然是一个西部大国,民风却极为淳朴,国内的许多制度、习俗都是沿袭建国之时的部落遗风,所以秦国虽然因此拥有勇武之气,却同时因为这种旧俗而使贵族与领兵大将权力过大,帝王在国家大政方面的意愿往往不能顺利实现。商鞅的霸业之道如果要推行,也一定要经过这些贵族与大将们的同意,可是商鞅准备实行的政策又多处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所以秦孝公很担心变法革新能否成功。

秦惠王车裂商鞅论战群臣

为了探听大臣们对变法的反应,孝公就让商鞅与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果然在论战中,秦孝公所担心的那些事情都被大臣们陈说出来了,而商鞅在场论战中也毫不逊色,凭着敏捷的思维和缜密的考虑,一一驳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论点。商鞅说:“要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肯定会有人怀疑我的动机和变法的效果,这不足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为的人,必然会被世人非议;有强烈的主见和高明的远见的人,怎么会马上得到他人信任呢?愚钝平庸的人,对已经明朗的状况都不能察觉;才智过人者,则能够在事情还未曾萌芽时就推测到它的结果、一般的臣民,因为心智过于平常,不可以和他们谋划创业之事,不过可以和他们同享辉煌的成就。谈论至德的人往往与世俗难以相容共处,成就大功业者不会和众人商议计谋。所以能够使国家强大的圣人,是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成法的;能够为国民造福的圣人,是不会因循旧礼的。”

秦惠王车裂商鞅变法强秦

孝公见商鞅在言辞上压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说的都在理,便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马上封商鞅为左庶长,然后又指派他制订变法的方案。这次朝堂上的议论,虽然以商鞅压服群臣而告终,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辩,也无法控制局势。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这次争论而将矛盾完全暴露出来了,保守派虽然屈服于秦孝公,但他们对商鞅的仇恨却因此而隐藏下来。

秦惠王车裂商鞅律法严苛

商鞅首先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令基层百姓互相监督,而且编为基层的军事单位;鼓励军功,在战场上立功者予以重赏而私下斗殴则从重处罚;勤于耕田织布的,国家进行奖励,从事私人工商业的,要捉拿为国家做苦役;宗亲王室如果没有军功,将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的待遇;重新排列等级秩序,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

这些变法内容,其中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标准的内容,严重动摇了宗亲皇室的利益,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与生俱来的高贵身份,而且如果不努力作战、奋勇杀敌,还有失去这个尊贵出身的危险。所以,许多大贵族、保守派暗中反对,变法措施颁布一年多之后,秦国境内有一千余人说新的法令实行起来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执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

秦惠王车裂商鞅打压贵族

太子犯法事件,成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借口,他们想知道商鞅要如何处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进言说:“我制定的新法能不能顺利实行,关键在于上面的人能不能遵从。现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惩处,以后大王富国强兵的愿望就很难实现。可是太子是您的亲生儿子,也是秦国未来的帝王,是不能加以重责的,所以,我们最好用权宜之计。”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说,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太子的身份特殊,不能对他进行在脸上刺字或者当众杖责的惩罚。最后,决定对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将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让他们替太子受刑。

秦惠王车裂商鞅定都咸阳

满朝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觉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惩罚,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商鞅处治太子的师傅,虽然打击了保守派的气焰,但保守派的实力仍然存在,没有被连根拔起。这次事件也让保守派和商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子受到这样的处罚,也是心中有气。

这消息传遍了全国之后,国人竞相遵守商鞅的新法,令行禁止。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增强了,经过几次战争,占领了邻国魏国的大片土地,并将首都从栎阳迁到了咸阳,势力已经指向中原,时时都有向东进兵、进攻六国的可能。

秦惠王车裂商鞅暗流涌动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的相国,宗亲皇室贵族们对他多有怨恨,因为他制定的新等级制度让他们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劝告他,希望他为自己寻找退路。这时,有个叫赵良的名士见到商鞅,作了长篇的劝说,希望他不要贪污慕名,应急流勇退,方可稍得安全,赵良还特别指出商鞅所面临的危急局面,不仅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怨恨,而且也来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难容的危难性。但商鞅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觉得自己制定的法令严明如山,谅那些贵族也做不了什么。可是他就是因为这种致命的自负,继续对贵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压政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等待时机报复商鞅。

终于,在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贵族们趁机以谋反的罪名状告商鞅。商鞅无路可逃,最终被擒,身受车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杀掉。他死之后,因为他的法令确实对秦国的强盛有巨大的用处,所以,得以保留下来,被历代秦国帝王所沿用。

秦惠王车裂商鞅变法者的悲剧

商鞅被害,是由秦惠王下令进行的,看来与秦孝公完全无关。但仔细分析起来,事实并非传说的那么简单。从秦惠王上台后的形势变化看,秦惠王上台时尚未行冠礼,从后来的表现看也并无过人的才干。而商鞅此时担任大良造已10年,长期掌握军政大权,显赫一时。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他。显然,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预先安排,秦惠王的顺利得手是难以令人相信的。《战国策》中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而商鞅没有接受。这实际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后事时对商鞅的试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丧失军政权力,束手待擒的事实也明白告诉人们,孝公对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与准备的。

秦惠王车裂商鞅车裂的真相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不过也有另外的说法,有说孝公在死前曾给予商君一万精锐铁骑,而是商鞅自己为了秦国的安危主动交出了部队,在推荐了司马错和樗里疾(后来屡建奇功)两位大才后慷慨赴死,使秦国稳定。

回答2:

首先,推行法制。商鞅认为,治国要靠法。只 有法制才能够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各行其是,整个社会才会有秩序地发展。
而商鞅的“法治”则更多是压制贵族,其结果就是使得整体不可避免地向君主专制迈进。这个君主是集立法、执法、司法于一身的独裁者。如何 就可以压制贵族呢?商鞅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对地产的限制、奴隶的限制,私藏奴婢/奴隶犯法;其二是对人事的限制,论功行赏,无功去爵 。可以说严重地扼制了世家贵族的扩大。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使得贵族宗室不能再享受世袭的优待,必然会引起贵族的不满。

商鞅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彼此检举,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以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 商鞅的法令严酷至极,百姓都不得不遵行,甚至在商鞅最后逃亡时,亲自尝到了严酷的苦水。
其次,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农业。明文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商鞅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按亩征税的制 度,人民纳税后,土地就可以自主利用,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同时,还进一步规定,努力耕作和纺织,使生产的粮食和丝绸增加的人,可 以免除其徭役和赋税。

再次,废除封邑制,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郡县长官均由君王任免,对郡县的大小事务,君主也都有最终决定权,尤其 是最重要的兵权,完全由君主掌握。
当然除了以上的改革外,商鞅还统一度量衡。从结果论上说,商鞅变法秦国比以前还要强大了, 皇帝也有了更多的权力,国家府库充实,军事力量大增,吞并八荒,横扫六合,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标榜“法”为最高原则,以严刑峻法治国,看似公平,实则具有 强烈的目的性,即压制贵族势力。表面上看是“法治”,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人治”,商鞅的“法治”则更多是压制贵族,他的改革变法触动 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其客观结果就是使得整体不可避免地向君主专制迈进。在 商鞅变法之前,当时各国的官爵都是世袭官制,这当然保证了贵族参政,同时也固化了阶层流动性。而商鞅激进的军功爵制,直接使得平民或者 奴隶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而贵族则可能出局。在这种制度下,贵族根本就失去了人事权。所以在秦惠王上台后,为了缓和贵族的怨气,他不得 不暂时向还有利用价值的贵族低头,把商鞅推上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