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禾又名游草。学名Leersia hexandra Swartz假稻又名过江龙。学名Leersia hexandra Swartz var.japonica(Makino)Keng f.秕壳草又名秕谷草(图20)。
图20 秕壳草学名Leersia oryzoides(L.)Swartz.var.japonica Hack科属分类禾本科,假稻属。形态特征李氏禾成株秆下部伏卧或倾斜,并于节处生根,直立部分高约40厘米,节常具侧生微毛。叶鞘光滑或粗糙;叶舌膜质,长1~2毫米,其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愈合;叶片扁平或卷折,披针形,长约3~12厘米,宽4~6毫米,叶面粗糙。圆锥花序长5~10厘米,分枝长达4厘米,不再具小枝;小穗长3~4毫米,宽约1.5毫米,两侧疏生微刺毛,具短柄;外稃有5脉,脊与边缘均具刺毛,两侧具微刺毛;内稃有3脉,脊上具刺毛;雄蕊6。子实颖果,长约2.5毫米。假稻秆下部伏卧,上部斜升、直立,高达80厘米,节上常密生倒毛。叶鞘通常短于节间,粗糙或平滑;叶舌长1~3毫米,基部两侧与叶鞘愈合;叶片长5~15厘米,宽 4~8毫米,粗糙或背面光滑。圆锥花序长9~12厘米,分枝有角棱,直立,通常不再分枝,近基部即着生小穗;小穗长4~6毫米,两侧平滑,草绿色或带紫色;具短柄;外稃有5脉,中部隆起成脊,脊上具刺毛;内稃有3脉,中脉具刺毛;雄蕊6。子实颖果。秕壳草有时具根茎,秆高20~30厘米,直立、丛生,基部倾斜而具鳞芽,节凹陷而被倒生微毛。叶鞘无毛或有倒生小刺状糙;叶舌硬质,长0.1~0.2厘米,基部两侧与叶鞘边缘相结合。叶片扁平,灰绿色,粗糙,长6~20厘米,宽0.5~1.5厘米。圆锥花序疏松,长达25厘米,幼时基部常包于叶鞘内,分枝细弱,粗糙,具棱角,互生,长达11厘米;小穗柄长0.1~0.2厘米,顶端膨大;小穗长约0.7厘米,宽0.2厘米;外稃两侧具刺毛,脉上刺毛较长;内稃两侧亦被细刺毛,中脉上刺毛较粗而长;雄蕊2~3枚,花药长约0.1厘米,颖果长圆形。
生物学特性1)休眠与萌发种子具休眠收藏期,在胚乳和芒中含有非水溶性的萌发抑制物质,秋天采收的种子,置于室内越冬,虽能解除休眠,但芽率低,而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冬春气温反复变化,有利休眠的解除,春季种子发芽率高,易形成高峰。种子萌发起点温度较低,在变温条件下萌发率最高,最适温度为28℃,在此温度下,3天内大部分种子均可萌发。萌发需要较高的氧气浓度,5%~30%内有利于萌发氧气浓度1%以下抑制萌发,因此,在土壤水分过于饱和或淹有浅水的条件萌发较差,土壤湿润至饱和萌发最好,另外,土壤表层及浅土层萌发较好,土层过深,氧气压较低,萌发差。
根茎越冬根茎萌发对温度、湿度及土层等外界条件的要求均较种子萌发为宽。
2)营养生长稻田中秕壳草几与水稻同步生长,直播稻田与水稻同时萌发、移栽稻田与水稻同时进入分蘖期,拔节前与稻苗株高基本一致,拔节后即超出水稻10~15厘米。
秕壳草发芽至分蘖期,地上部分生长占优势,分蘖期后,地下匍匐茎生长占优势,晚秋,匍匐茎积累养分,准备越冬。
秕壳草生长需要较多的水分,保持水层有利生长,长期干干湿湿抑制分蘖及匍匐茎的伸长。3)开花结实秕壳草6月中旬进入拔节期,即已孕穗,9月上旬成熟,生育进程较水稻提前5~10天;成熟后种子脱落。
分布与为害李氏禾和假稻为稻田、水田常见杂草,发生量不大,危害较小;分布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省区。秕壳草分布东北、华东、华南各省区,在灌水条件好、长期保持水湿状态的稻田为害严重,近年来,在黑龙江等省区稻田为害面积逐年扩大,某些地区已成为逐步代替稗草的恶性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