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政变,到底发生在玄武门外还是门内,政变发生时李渊处在什么情况呢?

2025-04-26 04:33:4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朝代的开国帝王无不是政治家暨军事家,只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个例外,似乎与军事家沾不上边。他原是隋朝世袭贵族,凭祖荫担任太原防卫司令官(太原留守),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受部下及儿子的鼓动、胁迫而被动起兵,幸运的登上皇位。客观的说,李渊其人并不杰出,甚至还有点平庸。

不过李渊虽然平凡,他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却都是一代英雄。而尤以李世民最杰出,功绩最大,几个最强悍的对手,如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被他率兵击败,于是新兴不久的唐王朝,踏上隋朝的老路,发生夺嫡斗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那个王朝,第二代都是危险的瓶颈期,通过这个瓶颈,王朝就江山稳固,反之则二世而亡,秦、隋就是先例。同时,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每逢亲王的声望和力量,跟皇太子相等或超过时,铁定的要发生流血惨剧,这是专制时代无法解开的死结。

据史载,在起兵反隋,战事正酣的危急关头,李渊曾口头许诺,只要李世民能率部反败为胜,赢得此战,化解危机,事成之后就立他为太子。这就为日后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唐朝建立,李渊登基后后,却在臣下的建议下(当然也是他的主意,这一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二也是缘于眼前隋朝血淋淋的事实)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于是朝庭就行成了两大对立阵营,明争暗斗。李渊幻想着用爵位封赏来化解李世民的怨气,也天真的认为时间能平复一切,骨肉亲情能战胜权力魔仗的诱惑。或者说,从他登基后的作为看,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消除这涌动的暗流,摆平这两个宝贝儿子,只能祈求天老爷保祐,不要重蹈隋朝的老路一一骨肉相残。

遗憾的是,天老爷并没有眷顾李渊,让他在深宫高墙内享受惬意的快乐。唐王朝建立的第九年,李世民终于按捺不住,先下手为强,伏兵玄武门(皇城中门),杀死入朝的同胞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同胞弟弟、齐王李元吉。此时李渊正在皇宫的内湖上同美人饮酒泛舟,李世民的军队冲到面前,声称护驾。他才知道两个儿子已死。为避免与杨坚同一命运,他当即说李世民做的对,并立其为皇太子,一切军国大事交付于他,更于几月后主动(?)传位,自已退居为太上皇。看来李渊虽然平庸,却并不糊涂,有时候平庸也是好事,甚至是护身符。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既杀兄弟,又逼父亲,更杀侄子,霸占弟媳。他俨然杨广第二,其实比杨广更坏(杨广的恶行好些证据不足)。意想不到的是,历史重演到这里为止,杨广没有通过瓶颈,李世民却顺利通过,以后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李世民用他高度的智慧,勤奋而小心的治理他统御下的帝国,并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使他自已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孤立的看玄武门之变,我会认为李世民为了权力,丧失人性;但站在历史的大格局中,我还是同意历代对他的评价一一英明杰出的帝王。毕竟那个时代,唐王朝是他们李家的天下,谁死谁活,谁胜谁败,是他们自个儿的家务事,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姓马的或姓周的姓陈的……别的什么姓。

回答2:

玄武门政变是发生在玄武门内,李世民在门内射杀太子李建成。而当时的李渊被李世民的部下囚禁在宫中,未能也无力阻止事情发生。

回答3:

玄武门这边应该在门外发生,在发生政变的时候,李渊正处于宫内,李渊与他的儿子相比较无疑是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