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屡辟公府,不起。时陈善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指礼贤重才,或指礼遇宾客。唐孟浩然《荆门上张丞相》:“坐登徐孺榻,濒接李膺杯。”另参见伦类部·宾主“解榻”。人物部·圣贤“悬榻侍”。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
先说陈藩,字仲举,汝南郡平舆人,汝南就是今天的河南驻马店一代。这个人是大大的有名。后汉书里有传,官做到了太傅,封高阳乡侯。也就是说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主要领导这一级。这个人在政治上很有作为,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主要是要讲他的为人。《世说新语》里说他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了。在中国的历史上。读书人能够得到如此评价的人寥寥无几,用现在的话就叫做道德行为的典范,很是不平常。
再说徐儒。徐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后汉书》说他:“少学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时称“南州高士。”中国历史上的高士都几乎是这个样子:学问大是肯定的,关键要“公府征辟皆不就”,这样才能是名声远播。不过真的谁来喊都不去,也不可能。诸葛亮不就是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吗?徐儒虽然是个高士,史上也未见有三分天下的功绩,让他青史留名的还是陈蕃。作为尚书被贬的陈蕃一到豫章,首先“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其求才急迫之心可见一斑。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简直就是一分钟都等不了的样子。朝廷重臣如此对待一介徒有虚名的文人,正是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
陈藩为南昌太守,心性倨傲,鲜与人交往,唯独与豫章徐孺子相交甚厚。徐孺子一介躬耕之夫,却经常神情自若出入太守府,因为陈藩专为徐孺子设一榻,随时恭候。徐孺子走时,那榻则挂起,不准任何人去碰。
徐孺,名雅,字孺子,南昌人,东汉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不接客,却专为徐孺设一榻,只有徐孺来时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榻:一种坐具